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10篇)

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10篇)

发布时间:2023-05-02 09:55:08

篇一: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液体的压强》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液体压强是第九章《压强》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第一节《压强》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压强的概念、物理意义、单位、公式,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主要讲述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原因、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和连通器以及相关的应用,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集概念建构、知识点探究和物理知识应用于一体,教材分析

  是充分体现物理与生活密切关联的一节课,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

  这节课主要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液体压强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液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总结推理能力。

  并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

  初中物理

  《液体的压强》

  活中的液体压强,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压强的特点。

  (2)掌握液体压强的公式并会应用其做相关计算。

  (3)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其影响因教学目标

  素

  (2)利用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释简单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大量的生活感知和生活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实验探究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2)通过三峡船闸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方面,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基本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和探究方法,为本节“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学生学习能特点”奠定了基础。对于学生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的研力分析

  究方法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而且液体压强的特点在生活中

  有较多的应用,学生已经产生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在这个阶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课后多动手设计小实验、多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且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力的一些基础知识,在本章第一节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但在本节中要采用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推导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要设计好分析模型的建立思路,预测在推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想办法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模型代替,引导学生一步步建立模型并进行推理,从而总结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1.教学方法

  针对以上的教学重难点,同时根据教材内容及编写教学策略选的特点,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本课时主要采用了以启发择与设计

  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与之对应的学法有实验观察、合作交流和结合生活的方法。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液体压强

  的特点,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

  2.学法指导与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设计通过声音、视频、图片、投影、实验和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等手段来启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物理的兴趣。本节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从生活中的感知液体压强的存在及其特点。

  3.教学媒体设计

  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图片、视频等材料,为学生提供必需的感性素材。

  《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一、实验准备,认识器材

  我们知道了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是否也有压强。若有,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特点?研究液体压强要用到压强计,我们先来了解压强计:

  (1)构造:U形管、橡皮管、探头(金属盒和橡教学过程

  皮膜)、刻度板、底座、旋钮(改变探头的方向)

  (2)测量:如果液体内部有压强,放在液体里探头上的橡皮膜会变形,U形管两侧会产生高度差,高度差越大,压强越大。

  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①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

  ②同种液体,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有什么关系?

  ③同种液体,不同深度,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特点?

  ④相同深度,不同液体内部的压强有什么特点?

  三、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1.将探头放入水中,观察U形管两侧液面是否出现高度差?

  2.保持探头在水中的深度不变,改变探头的方向,看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压强的关系。

  3.逐渐增大探头在水中的深度,看看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有什么关系。

  4.换用不同液体,看看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内部的压强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四、总结现象,得出结论

  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有压强

  2.同种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同种液体,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4.深度相同,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课例研究综

  1.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液体压强,体

  述

  现了从现象到实质,从生活到物理。通过“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自己得出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动手实验、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弥补班额较大时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

  2.本节所有的知识点都是由实验或者是现象引出。学生通过实验或者现象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操作──总结评价,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同时将教学活动变成了学生的一种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力。

  3.本节课中涉及指导学生实验,对突发状况还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同时还应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篇二: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科学精神触发量子变革,思想之光点亮量子世界

  ——《黑体辐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案例简介

  1.本课程的基本情况

  课程学时:48+4课程学分:6学分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理工医所有专业

  2.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总体思路和教学设计

  (1)总体思路

  本课程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为导向,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理想信念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提升课程的思想性、文化性和内涵性,使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培养能力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使命担当,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全方位育人功能。

  (2)教学设计:采用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

  线下:课堂教学利用丰富多彩的思政素材,开展多主题的思政教育。

  具体从六个方面设计思政内容:物理学故事激发人生情怀;物理学思想引领世界观;物理学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物理学拓展塑造价值追求;物理学知识点燃思想火花;物理学素养构建科学精神。

  线上:慕课+课堂派。利用慕课平台,在南通大学《大学物理》在线课程中实现课程思政。讲课视频功能与线下相同;拓展视频(物理学家生平、物理科技、物理前沿等)培养思想道德情怀;讨论互动建立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利用课堂派(上学期网上直播授课)的弹幕、在线答题功能,将课程思政元素和案例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让课程思政入眼、入脑、入心,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3.案例的基本情况

  (1)知识目标:了解量子物理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黑体辐射实验,经典理论对其解释的困难,理解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设及其对黑体辐射实验的解释。

  (2)能力目标:由经典的思维方式——理想化模型(由普遍到抽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量子的思维方式,提高适应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能力;由新冠疫情期间普遍使用的测温枪的基本原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物理大师的科学精神,激发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价值目标:从量子物理建立的背景中学习物理大师的科学精神,领略物理大师化危为机,于危机中创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胆识和风采;从爱因斯坦的独立创新中感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性;从量子物理是一帮年轻人的成就中感受到以奋斗之豪情、奏青春之乐章;从普朗克锲而不舍取得成功的例子中培养学生不畏挫折、奋力拼搏的精神;从我国在量子科技中的先机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设计

  三、案例成效

  本案例思政总体达到了如下目标:

  1.从物理大师的科学精神(求真精神、独立与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奋斗精神、怀疑和批判精神)中获得启迪,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和科学素养;

  2.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让学生领悟到事物的发展过程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不要害怕挫折,从而磨练坚强的意志、具有抗压的能力;

  113.从思维方式的继承和转变中学会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

  4.从我国在量子科技的领先地位中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反思

  1.思政给课程注入新的灵魂和生机。从去年开始,本课程进行了融入思政的教学改革,不但没有影响原来的课程教学,相反丰富了课程的内涵。

  2.课程思政可以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大学物理素材真实自然,有助于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修炼自己的精神内核,开启智慧,启迪思想,感化心灵。

  3.课程思政同时促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思政教学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科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只有不断雕琢才能越做越好。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才能更好发挥《大学物理》课程的隐形思政教育功能。

  4.有利于实施量大面广的课程思政。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医类的基础必修课,课程思政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十分独特和重要12的地位。学生毕业后将成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将课程思政做好,有利于理想信念的传播。

  五、特色与创新

  特色:

  1.优化教学目标,形成“三维一体”的目标——“严谨强基”的知识体系目标、“探物究理悟道”课程思政目标和“高阶培养”的思维能力目标。大学物理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富矿”,因此它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样能在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悟出很多人生哲理,激发爱国情怀,通晓思想政治中的真理。“高阶培养”则进一步增加了知识的难度、深度和应用度,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2.着力打造有温度的物理课程。每一节课都有思政内容,学生普遍反映效果很好,提升了课程思政的实效。

  3.精制教学课件。根据思政内容重新制作课件,增加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使得课件更加精美,增加了学生的体验感,思政内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创新:

  13在首页的教学设计中,已有详细描述,简单归纳如下:

  1.深挖教学内容。大学物理的思政素材丰富多样,适合开展多主题的思政教育,有利于各种思政的核心价值根植于学生心田,外化于学生的实际行动。

  2.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全方位、多角度实现育人功能。

  3.拓展传播载体。与艺术、影视、科学问题、古典文学、古诗词、物理学史等结合,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科学与人文的交融。

  大学物理的课程内容是教学之本,也是课程思政的内容载体,而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活水之源”,也是课程思政的灵魂所在。通过深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展传播载体,必能有效传递课程思政的核心价值,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14

篇三: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

  

  物理教学课例《电容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1第一章第6节的内容。从学习内容上来说,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完电场的相关知识后要学习的一种重要的电学元件,它是学完匀强电场后的一个重要应用,也是后面学习交流电路(电容对交变电路的影响)的预备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中将要讨论电荷量与电压的关系,所以涉及到电荷量的求法。本节课利用传感器进行实验,得到电容器充、放电时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利用电流-时教材分析

  间图像,通过计算图像与坐标轴所围面积从而得到电荷量这一不易测量的物理量。此处应用的图像的研究方法涉及了微积分的思想,也是在高一所学速度-时间图像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对图像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本节课中,学生得到电荷量与电压的比值是个常数及不同电容器电荷量与电压比值不同,从而得到这个比值应反映电容器的某种性质。再通过与水容器的类比,得到这个比值应反映了电容器存储电荷的本领,从而得到电容的物理意义。

  物理

  《电容器》

  教学重点:电容的定义方法

  教学难点:电容概念的建立与理解

  1.了解电容器的构造,体会结构与功能的因果关系;

  教学目标

  2.通过实验感知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3.理解电容的概念,通过对不同电容器电容的比较,体会电容的定义采用的比值定义法。

  学生学习了电势差、电场强度、电荷量等物理量,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学生能够知道一般的容器的概念,例如水容器。因此,可以由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入手,提出能否有一种可以容纳电荷的容器呢?从而引出电容器的概念。

  学生学习过速度-时间图像,知道图像中的点、线、面所代表的物理含义,具备对图像知识的一般理解和认学生学习能知。但要由速度-时间图像过渡到电流-时间图像,并分力分析

  析出其面积所代表的物理含义,对学生仍有一定困难。

  学生学习过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为本节课用比值法定义电容奠定基础。

  尽管容器的应用很广泛,但学生对电容器并不熟悉,因为他们很少打开电器设备,因此电容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电学元件,不易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电容的概念。

  教学方式:实验探究式、讲授式

  教学设计思想:电容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电学元件,因此在引入电容器的概念时采取了由浅入深、由现象到规律的教学策略,通过实验和实物展示,教学策略选首先让学生对电容器的作用、构造有了直观的认识。在择与设计

  引入电容的概念时,先由学生根据实验猜想电容器的电荷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再利用传感器实验定量的得出具体数据,通过数据和图像得出结论,通过与水容器的类比,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电容概念的理解。

  一、电容器

  1.认识电容器的外形、构造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自制电容器的构造、展示废旧的已拆开的电容器

  2.电容器在电路中的充、放电过程

  演示充电、放电过程,让学生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教学过程

  偏转情况

  计算机模拟充电、放电过程

  说明充电、放电时电流方向

  学生观察电容器构造

  学生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并思考电容器充、放电过程

  学生根据所给实验器材设计电路,连接电路体会电

  容器充、放电过程。

  通过自制教具展示电容器充、放电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电容器充、放电时电路中有电流且电流方向相反

  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电流的充、放电过程加强对电容充、放电过程的理解。

  本节课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依据,基于学习进阶(即对学生在各学段学习同一主题的概念时所遵循的连贯的、典型的学习路径的描述,围绕核心概念展开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相互关联的概念序列)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在课堂上安排的学生实验,这个实验需要两个同学课例研究综互相配合,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发现总结规律,在学生述

  猜想的基础上,利用更先进的仪器测出充电后电容器所带电荷量,从而得到一组数据,引导学生分析这组数据所体现的物理规律,得出定量关系。让学生体验在探究Q与U之间关系时由定性到定量的思路。

  简单的器材,简单的操作,带给学生却是合作的意识,物理规律实践的乐趣,也能从侧面检验学生课堂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情况。

篇四: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质量》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重要的一个技能要求,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并且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

  教材分析

  重点:质量的概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所熟悉。

  (1)知识与技能: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会进行换算;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性质,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教学目标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天平的使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托盘天平的初中物理

  《质量》

  使用操作的兴趣,在使用操作托盘天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素养。

  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学生学习能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

  力分析

  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教学策略选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择与设计

  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给学生创设一个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质量的概念

  教学过程

  展示:大小饮料瓶、大小烧杯,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再举出类似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逐步建立质量的概念。

  2.质量的单位

  让学生对已经有所了解的质量单位进行交流归纳,

  并分为两类:一类是国际单位,一类是生活中常用单位,并说出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这样让学生贴近生活寻找物理的“原形”,拉近生活与物理的距离,为后面将物理回归生活打好基础。

  3.质量的测量

  (1)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和作用

  通过师生讨论分析,把跷跷板改造设计成一台托盘天平

  设计了三大问题:

  ①放被测物体和砝码之前,跷跷板不平衡,该怎么办?

  讨论分析得出:要安装平衡螺母。那么利用平衡螺母怎样调节平衡?让学生分析得出调节平衡螺母的方法。

  ②看不清跷跷板是否准确平衡,该怎么办?

  讨论分析得出:指针、分度盘。那么利用指针和分度盘怎样判断平衡?让学生得出判断的方法。

  ③如果要测量比砝码小的质量,该怎么办?

  讨论分析得出:游码、标尺。那么游码在标尺上怎样正确读数?让学生明白怎样正确读数。接着告诉学生,对测量仪器进行读数前,要先看清它的分度值,这样让学生养成使用测量仪器的良好习惯。

  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出:左物右码

  再提出:我们设计的天平能测一头大象或者一只蚂蚁的质量吗?

  告诉学生:使用测量仪器前要先观察它的量程,被测物体质量不要超过它的量程,让学生养成使用测量仪器的良好习惯。为了方便放

  (2)学生动手操作:使用托盘天平测铁块的质量

  先让学生自己总结托盘天平使用的要求,再多媒体模拟规范操作过程,接下来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强调四个问题:①调节平衡螺母的方法②判断天平平衡的方法③游码正确读数④看清量程

  这样在“明其理”的基础上,再通过动手操作,更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养成使用测量仪器的良好习惯。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1.如果要称粉末状物体(如盐),应该怎么做?

  板书:

  质量

  1.质量的概念:

  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2.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国际单位:千克(kg),吨(t)、克(g)、毫克(mg)

  换算关系:1t=103kg,1g=10-3kg,1mg=10-3g=10-6kg3.质量的测量

  测量工具:天平

  使用方法:(1)测量前:看清量程、分度值

  (2)测量时:放、调、测、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极其重要,是基础性的一节,也是阶段性的关键点,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课例研究综2.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述

  计:

  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先学后教,实现翻转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节课我还将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分组实验,实际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并将橡皮泥的位置、形状改变后的质量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质量概念的理解。教师只巡回指导,个别点拨。

  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动手操作和与人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3.教与学方式的创新:

  此教学模式把传统课堂中紧张的40分钟拉长到课下,学生可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不懂得地方还可反复观看,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课堂上,学生针对自己课下预习的疑惑进行分组交流,互帮互助,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篇五: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

  

  物理教学课例《压强》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1.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教材分析

  2.教学难点:压力作用效果的探究

  1.知识与技能: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教学目标

  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等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学生最大的失败在于过分依赖,教师最大的悲哀学生学习能在于过分包办。教师讲了,学生听了,但很快就忘了;力分析

  学生探究了,学生思考了,所以学生会了。(这就是传统课堂老师讲得精彩,思路清晰,一道题三番五遍讲,物理

  《压强》

  学生考试还出错的原因。)

  2.充分相信学生,因为学生的潜力无穷。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教师的地位真的应该从“主宰”讲台到“走下”讲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观察、去实践、去思考。

  3.在问题教学中去启发学生。教师不要害怕学生出错。因为学生唯有在纠错的过程中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所以说“纠错是学生进步的台阶”。教学生去自学,去暴漏问题,教师才能针对性的去捕捉问题的生成,才能更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经历过程与方法,从而推进新知识的形成

  我校提出的“五环节教学”教学理念,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突出学生的实践探究,让学生从经历知识获取教学策略选的过程与方法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情择与设计

  商的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真正体现我校提出的“五环节教学”教学理念的真谛——“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

  【引入新课】

  ⒈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教学过程

  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茫茫雪原,浩浩无边,想在上面步行的人双脚深陷.几乎寸步难行.雪橇却能使人插上翅膀……

  ⒉观察教材中P76两幅精美的图片:小小的蝉可以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

  3.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答案。

  【推进新课】

  一、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知识准备:前面我们接触过压力,请同学们在下面几幅图中画出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的示意图。

  知识小结:

  ⑴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⑵方向:与被压物体表面垂直。

  ⑶作用点:标在被压物体表面上。

  ⑷大小:一般情况下和重力无关。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上,竖直方向只受重力和支持力,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才有F=G。

  问题:力具有改变物体形状的作用效果,请同学们思考教材“想想议议”中蝉和骆驼的图片。

  ⑴蝉和骆驼产生的压力相同么?

  ⑵蝉和骆驼压力作用效果相同么?

  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实验探究:

  ⑴原理:通过海绵的形变程度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

  ⑵方法:控制变量法

  ⑶进行试验:

  有句话说:教师讲了,学生听了,但很快就忘了;学生探究了,学生思考了,所以学生会了。在这句话的启发下,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学生自学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教师从讲台走下,把讲台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想,课例研究综自己体验和思考,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我分析得出结述

  论,再通过自我反馈去掌握和感知新的知识。教师也由原来的主体作用转变为主导,就像一个导演,指导和引领,或者说诱发学生去揭示科学的秘密,结合生活,学以致用,真正的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

篇六: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电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电阻内容是电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考点,电阻概念也是学习后续知识,理解欧姆定律的基础。教材首先创设一个情境,再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灯泡教材分析

  亮度不同的原因,从而引入电阻概念,再通过“想想议议”提出电阻的影响因素,教材用演示实验探究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电阻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一笔带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完成探究。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学习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知道电阻的大小的影响因素。

  3.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教学目标

  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阻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探究活动,研究电阻大小与材料种类、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渗透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初中物理

  《电阻》

  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半导体及超导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开阔视野,激发学生求知欲。

  2.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

  学生已学过部分电学知识,能够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也掌握了一些研究物理的方法,本节主要研究电阻大小与材料种类、长度、横截面积、温度的关系,通过演示和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也比较难掌握相关知识点,特别是对于“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学生学习能属性”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学生熟悉的力分析

  生活事例、科技发展事例,帮助学生建立易于观察的模型,通过各种方法(如类比法)帮助学生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通过学生活动的参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与日常生活比较接近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使课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教学策略选要组成部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择与设计

  新课程理念。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动脑、动手,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习和掌

  握知识与技能,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活动1【导入】电阻的概念

  可让学生用“导电性检测器”连接粗细、长短都相同的不同导体,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出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从而建立起电阻的概念,为后面的探究提供理论基础。让学生知道电阻用R表示,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Ω。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比欧姆(Ω)大的单位有千欧(kΩ)和兆欧(MΩ)。

  活动2【活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教科书中通过对话方式设置了学生进行猜想的“路教学过程

  标”,可以鼓励学生类比水管中的水流提出猜想并进行探究。

  (1)提出问题:你能用类比水管中水流的方法,猜想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吗?

  (2)猜想与假设:①导体的电阻可能跟材料有关;②导体电阻可能跟导体的长度有关;③导体电阻可能跟导体的粗细有关。

  猜想需要实验来验证,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呢?如何知道电阻的大小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或者电流表示数的大小来判断电阻的大小。

  (3)设计实验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实验器材:电源、小灯泡、电流表、开关、锰铜线、镍铬合金线等。

  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

  ①按电路图连接电路,在电路中留出接不同导体的位置;

  ②选取横截面积相同,长度相同的镍铬合金丝和锰铜丝;①按电路图连接电路,在电路中留出接不同导体的位置;实验步骤:

  ③选取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的镍铬合金丝,把它们分别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泡亮度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

  ④选取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镍铬合金丝各一根,重复实验。

  (4)进行实验。

  (5)分析论证:让学生利用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①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②横截面积相同的同种材料导体,导线越长,导体的电阻越大;

  ③长度相同的同种材料导休,横截面积越小,导体

  的电阻越大。

  (6)评估与交流:你的猜想得到证实了吗?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你对电阻有什么认识?

  最后教师还可补充实验:电阻与导体的温度有关吗?以上实验的结论是: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导体的电阻不仅跟材料有关,还与其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对于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长高电阻变大。

  教师要给学生强调由于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因此电阻与电压和电流这些外在条件有关,只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防止学生形成错误认识。

  电阻概念是很抽象的一个知识,直接用教材知识下定义学生很难明白,不利于后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以引用生活中车辆在不同的路面遇到的阻碍导致速度不同来作类比来说明。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学生们很难凭空去想象电阻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课例研究综也可以拿车辆在不同的路面遇到的阻碍例子来作类比。

  述

  利用这种就生活情景来作教学内容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篇七: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功的概念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后三节的基础,教材的编写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教材分析

  会的思路。功的概念及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和功的计算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知道功的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教学目标

  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初中物理

  《功》

  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具体事中,体会到得出规律学生学习能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力分析

  研究归纳科学知识的精神。

  本设计在引导学生复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让“归纳性学习”走进课堂,增强课教学策略选堂教学的开放性、民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择与设计

  能力。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公式、单位,并通过练习来加深理解。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法、训练法,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一)、创设情景,导入学习

  展示两个小孩在水平地面上共同提一桶水,都提得满头大汗,他们对水桶做功了吗?

  (二)、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过程

  (分析具体事例得到)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2、功的计算

  W=FS符号的意义及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牛(N).距离单位是米(m)由公式确定功的单位就是牛米(Nm).人们给功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J)。

  1、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特别关注后进生和不善言语的学生,给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

  课例研究综2、课中注意到情境问题的回题,解决学生急欲解述

  决的问题。

  3、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在做到“活学活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篇八: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专业知识目标:

  1、掌握刚体的定义;

  2、掌握刚体的判别方法及其应用

  思政育人目标:

  1、借助已学习的"质点模型,引出刚体概念,培养学生求实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和辩证唯物主义精神;

  2、从刚体模型深入挖掘爱国元素,融入专业知识讲授中,利用物理之实,激发爱国主义精神、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育人目的。

  二、教学策略

  1、导入新知,剖析新知

  从前面已学习的质点模型谈起,辩证的引出刚体的概念。同一个物体,当形状和大小可以忽略时,可以看作质点模型;当形状和大小不能忽略,且形状和大小都不发生改变时,就可以看作一个新的模型—刚体。

  刚体定义:在任何情况下形状和大小都保持不变的物体。(板书)

  刚体是实际物体(固体)的一种抽象,是一种理想的力学模型。由于物体都是大量质点组成质点系,因此刚体就是各质点间的距离保持不变的质点系

  通过刚体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和辩证唯物主义精神。

  2、分析实例,巩固新知

  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作为科技大国和科技强国,哪些领先世界的高科技产品可以看作刚体?通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领略我国在领先世界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095型攻击核潜艇、“复兴号”高铁、东风-41战略导弹、“神州十一号”载人航天器、“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嫦娥月球探测器等高科技产品,这些实物都可以看成刚体模型,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刚体模型理解。同时利用我国在这些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来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敬业精神和责任担当,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引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总结拓展

  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我国强大的科技保障了我国的和平和繁荣,也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力量,但同时也使那些图谋世界霸权的国家开始打压我国的科技发展。而我们学生作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努力学习,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篇九: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变阻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变阻器》是初中物理九年级电学部分的重要内容,是上节电阻知识的实际应用,又是后面“欧姆定律”的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电学实验中占重要地位,学好变阻器,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教材分析

  理解电阻的概念,又为今后的学习特别是做电学实验必要的准备。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原理以及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是本节的重点;由于变阻器的部件比较多,接线柱多,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又是动态变化的,对初中学生来说,在变阻器原理的理解上是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滑动变阻器的结构,能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2.会用滑动变阻器来控制电路中灯泡的亮度。

  教学目标

  (二)、过程和方法

  实验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

  初中物理

  《变阻器》

  学生对电路的理解很是困难,在上新课前先展示课件“舞台灯光”视频,在展示过程中不断调节音量。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灯光的变化和音量的变化;展示调光台灯的应用,灯光的亮度同样发生了变化

  学生学习能学生思考两个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力分析

  观点)

  ⑴调光灯为什么能够调节灯的亮度?

  ⑵是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呢?

  以此来引入新课,降低学习难度。

  在本节课教学中,采取“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教学策略选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和猜想,进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择与设计

  合作交流。最后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获得与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一)、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课件“舞台灯光”视频,在展示过程中不断调节音量。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灯光的变化和音量的教学过程

  变化;展示调光台灯的应用,灯光的亮度同样发生了变化

  学生思考两个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

  ⑴调光灯为什么能够调节灯的亮度?

  ⑵是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呢?

  (二)、新课导学:

  1、自制调光灯电路实验:

  ①分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手边的器材,连接一个调光灯的电路。(教师进行指导)

  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变化情况

  ②实验成功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实验电路,以及如何操作才能使电灯的亮度发生改变?

  ③教师设问:根据你的观察,是什么因素改变了灯泡的亮度?在你的操作中,你改变了什么才会使灯泡的亮度发生了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的代表发言:(答案:灯泡的亮度随电流的大小而变化的;在操作中我改变了电阻丝的长度才实现电流的变化,从而实现灯泡亮度的变化)

  ④提出猜想:在操作中是如何改变电阻丝长度的?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的代表发言:把导线一段固定,导线的另一端在电阻丝上滑动改变电阻丝的长度就可以改变电阻的大小

  ⑤教师讲述:通过改变电阻丝的长度就能改变电阻

  值的电学元件叫做滑动变阻器

  ⑥提出猜想:结合刚才的实验观察,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代表发言: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⑦(演示幻灯片)学生归纳: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是:靠改变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2、认识滑动变阻器: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的代表发言:将滑动变阻器密绕成螺旋状

  ②各组分发滑动变阻器,让学生仔细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试说各个构成部件的作用。

  ③提出猜想:根据对器材使用的熟练程度,滑片顶端所标规格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能是最大阻值;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3、滑动变阻器接法的探究:

  ①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接法

  ②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并且观察电流表示数和灯泡的亮度变化情况

  ③教师指导:将某些接法对改变电流无效的进行全班讨论

  ④提出问题:怎样接滑动变阻器才能有效改变电

  流?让灯泡的亮度变化更明显一些。

  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结论:“一上一下”的接法,以及两种不能改变电流的接法,滑片远离下接线柱的位置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的阻值最大

  4、列举一些社会生活中用到滑动变阻器的实例: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

  的画面会变明变暗、收音机的音量开关、电风扇的调速器、油量表等都用到了变阻器。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应该按照人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的一步步认识。在能力培养方面,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注课例研究综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述

  论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这是每一位教师教学的义务和责任。课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调光灯,进一步加深对变阻器的理解。

篇十: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第十章第一节浮力》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本节是以二力平衡知识以及液体压强和控制变量法为基础而学习的,此节课内容综合能力比较强。教材将知识点教学分为3个部分:1.什么是浮力以及浮力的方向。2.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教材分析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教学的重点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1.浮力概念的建立。2.“称重法”测浮力。教学难点主要是这两方面1.浮力产生的原因。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知道什么是浮力以及浮力的方向。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教学目标

  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密度有关。

  1.本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且通学生学习能过实验认识浮力。

  力分析

  2.令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

  《第十章第一节浮力》

  3.教会学生尝试应用平衡力和液体压强的相关规律去解释生活中的浮力问题,以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突破以往思维的局限,在今后学习过程中分析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1.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争取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教学策略选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择与设计

  实践活动。并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3.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探究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图钉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更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

  游戏过程:造“船”比赛。学生每组采用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设计造船,并观察交流船只的差异。大胆猜测,讨论交流: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1.引导学生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启发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

  (1)轮船从江河航行到大海,吃水的深度变化了。由此猜想: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从井中提水,盛满水的桶露出水面越多,提桶的力就需要越大。由此猜想:浮力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也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2.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

  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巡视指导。

  3.进行实验:

  (1)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物体的重力G;

  ②将石块分别浸没在水和盐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③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2)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物体的重力G;

  ②将石块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③改变石块在水中的深度,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④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3)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物体的重力G;

  ②将石块部分浸入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③将石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④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注意事项(着重提醒,确保每位学生分得清以下物理名词):

  (1)“浸没”指物体完全处在液体下方。

  (2)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

  4.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自主发言的形式展示实验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入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物体浸入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清楚的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很多同学有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共课例研究综同验证实验结论,部分以往不够积极的同学也体会到了述

  实验的乐趣并且也萌发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得到发展。

  3.令人最为欣慰的是,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大幅度得到了发展,

  使学生贴切实际生活,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4.但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本堂课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关注度不够,对学生思维发展训练比较欠缺,在之后复习课时候应引起重视,及时补足短板。

  5.由于偏远乡村中学教学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学生见识的局限,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教师更应不断丰富自身知识,能做到课堂活跃、有趣,能做到知识与乡下生活的有机结合,课堂的高效。

推荐访问:物理思政课教学设计 课教学 物理 思政

版权所有:168文档网 202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168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168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200463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