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过年有哪些传统风俗3篇
南方过年有哪些传统风俗篇1
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2、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3、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南方过年有哪些传统风俗篇2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元宵节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南方过年有哪些传统风俗篇3
较为普遍的方式,即在祖宗葬地(一般在本村的坟地)举行,俗称“上坟”,时间主要是忌日和传统重大节日(中秋除外),如除夕、清明、中元节(七月十五)、十月一日、六月初一等。由家里的男人携祭品香纸到坟前,摆放祭品、水酒,然后烧纸、焚香、奠酒、行礼,其间还压坟头纸。
上坟习俗尤以清明上坟最为隆重,前一天早上还要去给祖先坟上“添土”,以示家族人丁兴旺。大多数农村家族,儿子结婚,也要去上坟,含义是告诉祖宗,儿子成家,人口又多了。另外,去世的人第7天黎明,家人到坟前祭奠致哀,称“垒七”。此后每7天一次,一般“五七”而毕,也有垒到“七七”的。人死第100天时亲属儿女备供品祭奠,叫“百餮”,旧时有扎上摇钱树,纸箱,纸柜焚化坟前,现在只是烧些纸钱。
上坟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垫上砖头,让他人看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清明时节的上坟非常重要。因为按照民间传统,祭祖和孝道是绑定在一起的。若不参加祭祖,就会被认为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
推荐访问:风俗 过年 传统 南方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南方人过年有什么风俗 南方传统节日的风俗 南方过年的风俗 我国南方过年有哪些风俗 中国南方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南方人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南方人过年的风俗 南方过年风俗介绍 南方过春节的风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