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分学期版)

发布时间:2022-03-05 14:28:50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分学期版) (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 说明:试卷号码:2509;

考试形式及比例:形考(30%、纸考)、终考(70%、纸考);

资料整理于2020年9月22日。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借鉴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提出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措施。

答:(1)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介绍,例如;
增进两个教育阶段的相互了解,改进师资培训工作,加强科学实验研究工作等。

(2)联系实际,建设性地提出一些措施以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如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帮助学前儿童做好人学准备等。

17.论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答:(1)家庭教育是其它教育的坚实基础;

(2)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人社会的起点;

(3)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4)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论述社区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答:(1)对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补偿性教育;

(2)积极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3)为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

(4)为学前儿童提供特定的精神环境;

(5)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行为。

17.分析幼儿园教师成长的操作路径。

答:(1)基于“教历研究”的教师成长;

(2)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成长;

(3)基于“反思日记”的教师成长;

(4)基于“案例教学”的教师成长。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论述学前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其产生的负面功能。

答:社会功能:
(1)政治功能。

(2)经济功能。

(3)文化功能。

(4)家庭功能。

负面功能:
(1)过度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儿童成长的苦涩。

(2)功能异化:阻碍经济、政治功能的发挥。

17.论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答:(1)家庭教育是其它教育的坚实基础。

(2)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入社会的起点。

(3)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4)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论述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

答:(1)孕育阶段:代表人物有颜之推柏位图等,主要特点是丰富性、实践性、零散性。

(2)萌芽阶段:代表人夸美纽斯、卢梭等,主要特点是专门化、完备化、理论化。

(3)初创阶段:代表人物有福禄培尔、蒙台梭利等,主要特点是针对性、系统性、理论性。

(4)发展阶段: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17.借鉴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提出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措施。

答:(1)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增进两个教育阶段的相互了解、改革现有的教育机构把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联系起来、为学前儿童规定统一的教育方案和要求、改革师资培训工作、提前开始普及义务教育、加强科学实验研究工作。

(2)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建议。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论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答:(1)家庭教育是其它教育的坚实基础;

(2)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入社会的起点;

(3)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4)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

17.论述社区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答:(1)对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补偿性教育;

(2)积极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3)为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

(4)为学前儿童提供特定的精神环境;

(5)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行为;

综合评价。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16.论述学前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其产生的负面功能。

参考答案一:
社会功能:
(1)政治功能。

(2)经济功能。

(3)文化功能。

(4)家庭功能。

负面功能:
(1)过度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儿童成长的苦涩。

(2)功能异化:阻碍经济、政治功能的发挥。

综合评价。

参考答案二:
学前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影响作用。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传递功能,学前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经验,促进和参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稳定以及家庭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家庭中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说,学前教育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17.借鉴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提出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措施。

答:(1)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增进两个教育阶段的相互了解、改革现有的教育机 构,把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联系起来、为学前儿童规定统一的教育方案和要求、改革师资培训工作、提前开始普及义务教育、加强科学实验研究工作。

(2)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建议。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举例说明如何实现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

答:(1)设置社区学前教育基地。

(2)成立社区学前儿童早期教青中心。

(3)借助社区教育资源开展社区学前教育。

17.分析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答:(1)家庭。主要通过家庭教养方式(溺爱、专制、民主、放任)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

(2)幼儿园。主要通过模仿、认同和教育期望实现影响。

(3)社区。对学生儿童进行补偿性教育;
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
为学前儿童提供特定的精神环境;
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行为。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论述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

答:一、孕育阶段(16世纪以前)
(一)中国。在这一时期,学前儿童主要在家中接受早期启蒙教育,学前社会教育尚未产生。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属学前家庭教育理论的范畴。其中以颜之推、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较为出色。

(二)国外。1.柏拉图《理想国》。柏拉图最先论述了儿童优生优育的问题;
主张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2.亚里士多德《政治论》。第一个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三)孕育阶段学前教育学发展的特点:1.丰富性;
2.实践性;
3.零散性。

二、萌芽阶段(16至18世纪初)
夸美纽斯
1.学前教育著作。《母育学校》: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
《世界图解》: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第一本儿童插图书。


2.学前教育思想。(1)论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2)提出教育顺应自然的原则;
(3)强调多给儿童活动机会,认为游戏最适合儿童,重视感观训练,主张直观的教学方法。

卢梭《爱弥儿》

1.顺应自然,儿童本位;
2.对儿童进行“消极教育”;
3.儿童应通过做事来学习,使他对知识的学习有直接的体验;
4.对儿童实施身体教育和感官教育。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1)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
(2)提倡与实施爱的教育;
(3)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

萌芽阶段学前教育学的特点:1.专门化;
2.完备化;
3.理论化。

三、初创阶段(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半期) 19世纪中叶,学前教育学开始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陈鹤琴:中国幼儿教育之父 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创建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 创立活教育理论:(1)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2)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3)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四、国外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福禄培尔:幼儿教育之父 主要贡献:1.首创幼儿园;
2.设计了一套游戏与作业材料—恩物;
3.系统阐明了幼儿园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方法,著有《幼儿园教育学》(1862年)、《慈母游戏和儿歌》(1843年)即《幼儿园书信集》等书;
4.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独立学科。

蒙台梭利:1.提出学前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
2.总结了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重复练习与自由选择;
3.注重感官训练,并设计了发展感官的教学材料;
4.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环境。

17.借鉴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提出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措施。

答:(一)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介绍。

1.制定具体的学前教育法律、法规,提供立法保障。

纵观国外的学前教育发展,法国于1989年颁布的《教育法案》以及1990年颁布的《教育法案实施条例》中均提出了加强幼小衔接。在德国,2004年8月,柏林大学、布兰登堡州教育局、德国儿童青少年基金会合作提出“幼小衔接发展计划”,目标是使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在教学内容和组织及结构上更紧密结合。1998年,瑞典把学前教育纳入到基础学校教育系统,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活动都是终身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应是一个连续且完整的整体。日本早在1947年颁布的《保育要领》中就提出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应充分沟通和联系;
2001年,文部省又发表了《幼儿教育振兴计划》,提出加强双方儿童之间、教师之间、家长之间的交流,实行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通用制度等;
2006年正式开设“幼小衔接推动班”制度,让5岁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协同学习。

2.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加强监督和管理。

1990年,法国政府提出要统一母育学校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规定把母育学校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合并起来,其主要职责为:第一,在一个省的范围内负责对小学、初中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学前教育机构的督察;
第二,小学督学、技术教育督学、学徒教育督学和信息方向督学,督察初等教育、幼儿教育机构的教学、教育工作管理和评价教师及有关人员。因此,初等教育的视导员和教育顾问需要具备两个阶段的教育理论和实际经验,从而进一步做好母育学校与小学的衔接。

美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行政机构进行整合,以便更好地为幼小衔接提供服务。

日本政府和教育部门通过在幼教机构和小学互设“非常勤讲师”,促进彼此的经验交流和人员交流。

3.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和聘用标准,实行合流培训。

法国提出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并且国民教育部在聘用考试中对幼儿教师和初等教育教师的考试科目也是一样的。这不但有利于实现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的互换,也是实施幼小衔接的重要举措。美国的幼儿教师与小学低年级师资是合流培训的,学生在大学教育院系毕业后取得的教师资格证书是涵盖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此外,美国实行幼小师资合流培训与证照合一制度。日本为推进衔接工作,组织幼小教职员合同研修,让幼儿园教师参加小学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开展幼小教职员相互职场体验研修。

4.丰富教学的组织形式,注重课程的连续性 为做好幼小课程的衔接,教师应打破幼小课程各自为政的状况,积极加强双方的联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小步子的教学逐步实现课程衔接,从而使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小过渡。法国“教学阶段”理论把学前儿童和小学生分为三个阶段:启蒙教育阶段、基础学习阶段和深入教育阶段。无论是在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或评估标准上,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将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视为一个整体。美国的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共同商讨有关课程之连续性、个别幼儿进步情形、幼儿在一年级安置的情形,并共同为幼儿设计个别的衔接活动。日本实行“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文部省在2002 年颁布的《教育指导要领》中明确要求,要为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开设“生活课”,该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探究性,让孩子对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多种多样的探究,是一种以儿童的探究为核心的儿童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课程。英国和瑞典的幼儿园课程都充分地体现了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注重课程的幼小衔接,促进幼小一体化。

5.创设适宜儿童发展的环境,保证环境的衔接 幼儿对周围的环境是相当敏感的,幼小衔接的不当可能会造成生理、心理上的问题。因此,为儿童提供一个较为接近上一阶段的衔接环境与教室情景显得至关重要。美国有的州将幼儿园附设在小学内,以便幼儿熟悉小学环境、了解小学生活,减少因环境转换而产生的各种适应问题。此外,他们活动室的空间规划与小学低年级的基本一致:桌椅摆放呈马蹄形,一个小组的幼儿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从事操作活动或区域游戏;
教师指导集体活动的空间相当灵活,幼儿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自由移动,有时以教师为中心,有时以空白墙壁为中心,有时以白板为中心。

6.建立平等的合作交流,追求共同教育目标。

幼小衔接应是幼儿园和小学双向的、共同的衔接。幼小衔接的主体是儿童,所以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建立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平等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在英国,小学经常组织小学生到幼儿园来帮忙、做调查或采访等。日本教育界认为幼儿园和小学应遵循共同的教育目标,建立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合作伙伴关系,应加强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实践。日本主张实施“团队教学”,即小学教师可到幼儿园工作,幼儿教师也可到小学工作。

7.重视家长的作用,巩固家园合作。

美国的学校会要求家长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和需要,帮助幼儿平稳地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此外,还会通过召开家长一教师会议,邀请幼儿参观小学,分发家庭学习活动指南,让家长为儿童准备必要的用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等。英国的幼儿园通过组织家长观看幼儿的演出和劳动成果,请家长和教师一起评价课程与小学的衔接性,还会邀请幼儿参加幼小衔接的过渡引导会。

(二)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措施:
1.帮助幼儿树立初步的责任意识,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我们要重视从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入手,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将任务作为自己的一份来完成。首先,要给幼儿立规矩,该做什么,该怎样做。利用榜样的作用,如开展每周一评有“小能手”“我最棒”“我会干”激励幼儿完成自己的职责。在活动中让幼儿意识到应该如何对自己、对别人、对班集体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自觉性。开展游戏活动,使幼儿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大家的利益,增强了集体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促使幼儿主动性的发展,使幼儿心理产生强烈的愉快体验,通过自身活动获得发展。

2.教幼儿一些基本技能,使幼儿树立自信心。能力是幼儿入学后能否适应小学生活的主要条件,入小学后,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因此,学会听清、理解、记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非常重要。

(1)让幼儿会听,能听懂老师的话,幼儿只有在听懂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在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应利用一切。

(2)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在活动中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让幼儿“说”,可能的机会和环境,让幼儿学习听懂老师的话。

(3)鼓励幼儿克服困难,独立完成任务。老师要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如让幼儿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情。

(4)积极争取家长合作,共同注重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家”“园”密切配合与共同重视,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孩子自己拿主义做决定 的能力及克服困难的精神。

3.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帮助幼儿提高学习能力。

创造性的认识特征是儿童学习的良好品质,训练幼儿发散思维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在活动中,我们积极训练幼儿的这种扩散思维能力。要及时发现和鼓励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类创造性游戏来满足幼儿创造表现的愿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总之,在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不是让幼儿被动地消遣地适应,而是促进幼儿身心向前发展,增强个性在生活中的适应能力,是让幼儿主动地积极地适应。也就是说,在教育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上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幼儿园应注重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幼儿衔接”中我们应重视的问题。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论述社区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答:(1)对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补偿性教育。

(2)积极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3)为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

(4)为学前儿童提供特定的精神环境。

(5)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行为。

综合评价。

17.论述学前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其产生的负面功能。

答:社会功能:
(1)政治功能。

(2)经济功能。

(3)文化功能。

(4)家庭功能。

负面功能:
(1)过度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儿童成长的苦涩。

(2)功能异化:阻碍经济、政治功能的发挥。

综合评价。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18.在一次游戏活动中,某小朋友在做“炒菜”访谈,不知什么时候,她把娃娃的玩具搬到了走廊上。老师看见了,对她说:“娃娃的东西怎么能到处乱放呢?赶快把这些玩具搬回去。”她很不情愿地搬了回去。老师听到她在嘀咕着:“我都没游戏玩,我想到外面去玩。”就这样,这堂课由于老师没有充分准备好游戏活动的条件而没有顺利进行。

请你用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等相关原理分析上述案例。

答:运用游戏条件的刨设等原理进行分析。

(1)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

(2)创设必要的游戏场所;

(3)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和玩具。

19.每天早晨晨间活动结束的时候,我就会拿起点名册准备点名。这天,我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不用嘴巴来点名,而是用眼睛来点名。”他们一脸的疑惑,好像在问眼睛怎么可以用来点名。眼睛又不能说话。我看着他们说:“我用眼睛看着你,对你眯眯笑,就是在点你的名字,你看到我,也对我笑一笑好吗?表示你知道我在点名了。”我点名完了,发现班上有一个特别胆小的孩子脸上一直都笑着,上课还主动举手了,这个进步可是不小啊。

请用学过的相关原理分析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答:该案例说明了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是指教师与学前儿童交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实现教师与学前儿童交流的桥梁。学前儿童的发展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外界影响的过程,而是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地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要积极、恰当地与学前儿童进行沟通,创造师生间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协调的氛围,将会极大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

案例中的教师主要使用了目光沟通。目光沟通在教师与学前儿童之间起着不同的作用。当个别教师对“调皮”或“犯错误”的儿童批评时,不要当着全班其他儿童的面,而应投一责备的目光以提醒正在犯错误的儿童;
当孩子对某项活动或某种问题有兴趣时,教师应投一种充满肯定、赞许的目光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当孩子有某种荣誉时,教师应投以鼓励的目光,以激励儿童再接再厉。

教师呼唤儿童的名字,会使他们倍感亲切,觉得自己受到老师的重视,这是对儿童的尊重和基本的礼节。因此,熟记儿童的名字是教师与儿童沟通技巧的第一把钥匙,也是进行沟通的基础。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分析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答:(1)家庭。主要通过家庭教养方式(溺爱、专制、民主、放任)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

(2)幼儿园。主要通过模仿、认同和教育期望实现影响。

(3)社区。对学生儿童进行补偿性教育;
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
为学前儿童提供特定的精神环境;
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行为。

17.论述社区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答:(1)对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补偿性教育;

(2)积极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3)为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

(4)为学前儿童提供特定的精神环境;

(5)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行为。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论述学前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其产生的负面功能。

答:社会功能:
(1)政治功能;

(2)经济功能;

(3)文化功能;

(4)家庭功能。

负面功能:
(1)过度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儿童成长的苦涩;

(2)功能异化:阻碍经济、政治功能的发挥。

17.分析幼儿园教师成长的操作路径。

答:(1)基于“教历研究”的教师成长;

(2)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成长;

(3)基于“反思日记”的教师成长;

(4)基于“案例教学”的教师成长。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论述社区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答:(1)对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补偿性教育;

(2)积极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3)为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

(4)为学前儿童提供特定的精神环境;

(5)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行为。

17.请根据有关原理,结合实际教学环境,设计一个幼儿园户内环境。

答:(一)空间设计:需具有教学和游戏两个功能,可选用开放式或区隔式。

(二)教学设备:主要包括桌椅、教学用具。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论述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

答:(1)孕育阶段:代表人物有颜之推、柏位图等,主要特点是丰富性、实践性、零散性。

(2)萌芽阶段:代表人夸美纽斯、卢梭等,主要特点是专门化、完备化、理论化。

(3)初创阶段:代表人物有福禄培尔、蒙台梭利等,主要特点是针对性、系统性、理论性。

(4)发展阶段: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17.借鉴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提出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措施。

答:(1)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增进两个教育阶段的相互了解、改革现有的教育机构,把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联系起来、为学前儿童规定统一的教育方案和要求、改革师资培训工作、提前开始普及义务教育、加强科学实验研究工作。

(2)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建议。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论述学前教育学的内容与任务。

答:内容:
(1)学前教育学的学科概述;

(2)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

(3)学前教育的组织形式;

(4)学前教育的管理与领导。

任务:
(1)观察与认识学前教育现象;

(2)研究和揭示学前教育发展规律;

(3)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17.论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答:(1)家庭教育是其它教育的坚实基础;

(2)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入社会的起点;

(3)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4)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你认为现代幼儿园教育中应建立怎样的新型师幼关系? 答: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创设安全、温暖、互相信任的环境,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师应该热爱并尊重儿童。

(2)教师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影响。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你认为现代幼儿园教育中应建立怎样的新型师幼关系? 答: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创设安全、温暖、互相信任的环境,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师应该热爱并尊重儿童。

(2)教师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影响。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你认为应该如何为学前儿童创设游戏条件? 答:游戏条件的创设包括: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
创设必要的游戏场所;
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和玩具。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结合实例论述“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答:解释“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将儿童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个体,承认每个儿童都有发展的可能性。

教育应该超前于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推动或加速儿童内部的发展过程。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现状,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基础。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育者要为不同的儿童创设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你如何理解“宝宝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 答: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主要:家庭教育是其它教育的坚实基础;
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入社会的起点;
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

幼儿园与家庭的衔接:了解学前儿童家庭及其在家表现的具体情况;
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全面工作;
向家长宣传学前儿童教育的知识;
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掌握适当的方法;
吸收家长参加幼儿园工作。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你是如何认识“幼儿园‘小学化’”这一现象的? 答: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阻碍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的幼儿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但是,在一些地方,幼儿园升小学考试却大行其道。这不仅违背了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违背了有关法律法规,更是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用小学课程中的拼音、识字等教学内容替换幼儿园课程,或者用所谓的“特色” 充当幼儿园全部课程。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损害了孩子的身体发育,可能会使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成才。

幼儿教育“小学化”不是我国幼儿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但近年来,此种现象日益凸显,令人担忧。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小学化的危害无论怎么说也不为过,它平添了幼儿的心理压力,严重疏忽了幼儿的独立个性和想象能力的发展空间。同时,对此一时期的孩子的生理发育能否正常平稳也有非常不利的影响。以大人们喜欢做的一件事,教孩子练字为例,现在的孩子不像过去要练毛笔字。但是不管是毛笔字、钢笔字或其它,我们知道正确的握笔和控制笔划是练好字的基础。而幼儿的手上的肌肉发育还未成熟,自然拿不好笔,难以形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习惯。当前,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彻底违背了幼儿成长的规律和教育的发展规律,阻碍了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1.幼儿行为规范的小学化 2.教学方法的小学化 3.教学内容的小学化 4.教育评价的小学化 三、克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对策:
(一)提髙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要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就需要教育部门加强对幼儿园教育的宣传,使全社会能够对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有个较好的了解,从而能够较好的配合学校的教育,为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思路。在宣传上,教育部门可以借助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和网络能传播媒介,应侧重宣传幼儿教育的以培养幼儿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念,纠正“小孩上幼儿园主要就是学习知识”的错误认识,从而能够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探讨,全面调整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

(二)转变幼儿教师教学观念。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纠正和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关键。因此,在每一所幼儿园内,有必要在全体幼儿教师中,深入开展一场教育思想的大讨论,逐渐转变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思路,使之适应幼儿园素质教育。虽然这个“转变”并非易事,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思想教育思想探讨,相信我们的教师能够逐渐形成符合幼儿实际的教育理念,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加大监督和管理的力度。

首先,通过对幼儿园进行较完整的评估,对幼儿教师进行思想考评等来考察幼儿园教育中是否存在“小学化”倾向的现象以及这种现象是否严重等。如有发现幼儿园的教育存在着“小学化”倾向,应当通过比较严厉的手段进行纠正,如该幼儿园不能参加先进的评比或者教师不能参加较高级别的职称评定等。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强化幼儿园评估年审制度。在年度评估审查中,应当对幼儿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定等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有针对性的调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考核评价标准。在审查中,如有发现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的幼儿园,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实施诫勉或者是警告,并要求其在一定时期内按照要求进行必要的整改,并且,对于整改要求到期还是达不到目的的,应当坚决取消其办园资格。此外还可以通过明察暗访、定期座谈、接受投诉等方式,强化对幼儿园的行政监督。经常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幼儿的健康成长。

(四)做好幼小沟通与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之间要建立相互间的联系,增进双方的了解与合作,为孩子顺利入学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幼儿园要做好孩子入学的过渡准备。重点就在于幼儿口语能力的培养,以及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去做能做的事情,培养在集体中协调活动的能力,树立规范意识,懂得自律。其次,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习惯。幼儿园大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智力发展水平和健康状况,最好通过游戏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正规上课,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再次,幼儿园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培养孩子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还可以带领孩子们参观小学,与小学生联欢,引起幼儿入学的兴趣。最后,幼儿园需要做好幼儿园、小学和孩子家长之间的协调。三者之间应该经常保持联系,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咨询活动以及参观等方式,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入学氛围。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论述学前教育学的内容与任务。

答:内容:
(1)学前教育学的学科概述。包括学前教育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前教育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以及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

(2)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包括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学前教育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学前教育的教育观和发展观等;

(3)学前教育的组织形式。包括学前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环境设计等;

(4)学前教育的管理和领导。包括学前教育的教师发展、家庭与社区工作、幼小衔接等。

任务:(1)观察与认识学前教育现象;

(2)研究和揭示学前教育发展规律;

(3)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2.论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

答:
(1)家庭教育是其它教育的坚实基础;

(2)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人社会的起点;

(3)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4)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

总之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学前儿童学习的榜样,家庭教育时刻影响着学前儿童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家庭教育是任何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举例说明如何实现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

答:(1)设置社区学前教育基地;

(2)成立社区学前儿童早期教育中心;

(3)借助社区教育资源开展社区学前教育。

详细阐述,酌情加分。

2.分析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答:(1)家庭;

(2)幼儿园;

(3)社区。

详细阐述,酌情加分。

200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论述社区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答:(1)对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补偿性教育。

(2)积极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3)为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

(4)为学前儿童提供特定的精神环境。

(5)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行为。

详细阐述,酌情加分。

2.请根据有关原理,结合实际教学环境,设计一个幼儿园户内环境。

答:(一)空间设计。

(二)教学设备。

详细阐述,酌情加分。

2008年1月试题及答案 1.论述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

答:一、孕育阶段(16世纪以前)
(一)中国。在这一时期,学前儿童主要在家中接受早期启蒙教育,学前社会教育尚未产生。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属学前家庭教育理论的范畴。其中以颜之推、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较为出色。

(二)国外。1.柏拉图《理想国》。柏拉图最先论述了儿童优生优育的问题;
主张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2.亚里士多德《政治论》。第一个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三)孕育阶段学前教育学发展的特点:1.丰富性;
2.实践性;
3.零散性。

二、萌芽阶段(16至18世纪初)
夸美纽斯
1.学前教育著作。《母育学校》: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
《世界图解》: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第一本儿童插图书。


2.学前教育思想。(1)论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2)提出教育顺应自然的原则;
(3)强调多给儿童活动机会,认为游戏最适合儿童,重视感观训练,主张直观的教学方法。

卢梭《爱弥儿》

1.顺应自然,儿童本位;
2.对儿童进行“消极教育”;
3.儿童应通过做事来学习,使他对知识的学习有直接的体验;
4.对儿童实施身体教育和感官教育。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1)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
(2)提倡与实施爱的教育;
(3)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

萌芽阶段学前教育学的特点:1.专门化;
2.完备化;
3.理论化。

三、初创阶段(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半期) 19世纪中叶,学前教育学开始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陈鹤琴:中国幼儿教育之父 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创建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 创立活教育理论:(1)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2)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3)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四、国外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福禄培尔:幼儿教育之父 主要贡献:1.首创幼儿园;
2.设计了一套游戏与作业材料—恩物;
3.系统阐明了幼儿园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方法,著有《幼儿园教育学》(1862年)、《慈母游戏和儿歌》(1843年)即《幼儿园书信集》等书;
4.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独立学科。

蒙台梭利:
1.提出学前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
2.总结了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重复练习与自由选择;
3.注重感官训练,并设计了发展感官的教学材料;
4.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环境。

2.借鉴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提出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措施。

答:(一)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介绍。

1.制定具体的学前教育法律、法规,提供立法保障。

纵观国外的学前教育发展,法国于1989年颁布的《教育法案》以及1990年颁布的《教育法案实施条例》中均提出了加强幼小衔接。在德国,2004年8月,柏林大学、布兰登堡州教育局、德国儿童青少年基金会合作提出“幼小衔接发展计划”,目标是使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在教学内容和组织及结构上更紧密结合。1998年,瑞典把学前教育纳入到基础学校教育系统,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活动都是终身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应是一个连续且完整的整体。日本早在1947年颁布的《保育要领》中就提出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应充分沟通和联系;
2001年,文部省又发表了《幼儿教育振兴计划》,提出加强双方儿童之间、教师之间、家长之间的交流,实行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通用制度等;
2006年正式开设“幼小衔接推动班”制度,让5岁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协同学习。

2.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加强监督和管理。

1990年,法国政府提出要统一母育学校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规定把母育学校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合并起来,其主要职责为:第一,在一个省的范围内负责对小学、初中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学前教育机构的督察;
第二,小学督学、技术教育督学、学徒教育督学和信息方向督学,督察初等教育、幼儿教育机构的教学、教育工作管理和评价 教师及有关人员。因此,初等教育的视导员和教育顾问需要具备两个阶段的教育理论和实际经验,从而进一步做好母育学校与小学的衔接。

美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行政机构进行整合,以便更好地为幼小衔接提供服务。

日本政府和教育部门通过在幼教机构和小学互设“非常勤讲师”,促进彼此的经验交流和人员交流。

3.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和聘用标准,实行合流培训。

法国提出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并且国民教育部在聘用考试中对幼儿教师和初等教育教师的考试科目也是一样的。这不但有利于实现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的互换,也是实施幼小衔接的重要举措。美国的幼儿教师与小学低年级师资是合流培训的,学生在大学教育院系毕业后取得的教师资格证书是涵盖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此外,美国实行幼小师资合流培训与证照合一制度。日本为推进衔接工作,组织幼小教职员合同研修,让幼儿园教师参加小学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开展幼小教职员相互职场体验研修。

4.丰富教学的组织形式,注重课程的连续性 为做好幼小课程的衔接,教师应打破幼小课程各自为政的状况,积极加强双方的联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小步子的教学逐步实现课程衔接,从而使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小过渡。法国“教学阶段”理论把学前儿童和小学生分为三个阶段:启蒙教育阶段、基础学习阶段和深入教育阶段。无论是在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或评估标准上,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将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视为一个整体。美国的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共同商讨有关课程之连续性、个别幼儿进步情形、幼儿在一年级安置的情形,并共同为幼儿设计个别的衔接活动。日本实行“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文部省在2002年颁布的《教育指导要领》中明确要求,要为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开设“生活课”,该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探究性,让孩子对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多种多样的探究,是一种以儿童的探究为核心的儿童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课程。英国和瑞典的幼儿园课程都充分地体现了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注重课程的幼小衔接,促进幼小一体化。

5.创设适宜儿童发展的环境,保证环境的衔接 幼儿对周围的环境是相当敏感的,幼小衔接的不当可能会造成生理、心理上的问题。因此,为儿童提供一个较为接近上一阶段的衔接环境与教室情景显得至关重要。美国有的州将幼儿园附设在小学内,以便幼儿熟悉小学环境、了解小学生活,减少因环境转换而产生的各种适应问题。此外,他们活动室的空间规划与小学低年级的基本一致:桌椅摆放呈马蹄形,一个小组的幼儿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从事操作活动或区域游戏;
教师指导集体活动的空间相当灵活,幼儿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自由移动,有时以教师为中心,有时以空白墙壁为中心,有时以白板为中心。

6.建立平等的合作交流,追求共同教育目标。

幼小衔接应是幼儿园和小学双向的、共同的衔接。幼小衔接的主体是儿童,所以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建立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平等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在英国,小学经常组织小学生到幼儿园来帮忙、做调查或采访等。日本教育界认为幼儿园和小学应遵循共同的教育目标,建立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合作伙伴关系,应加强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实践。日本主张实施“团队教学”,即小学教师可到幼儿园工作,幼儿教师也可到小学工作。

7.重视家长的作用,巩固家园合作。

美国的学校会要求家长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和需要,帮助幼儿平稳地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此外,还会通过召开家长一教师会议,邀请幼儿参观小学,分发家庭学习活动指南,让家长为儿童准备必要的用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等。英国的幼儿 园通过组织家长观看幼儿的演出和劳动成果,请家长和教师一起评价课程与小学的衔接性,还会邀请幼儿参加幼小衔接的过渡引导会。

(二)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措施:
1.帮助幼儿树立初步的责任意识,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我们要重视从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入手,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将任务作为自己的一份来完成。首先,要给幼儿立规矩,该做什么,该怎样做。利用榜样的作用,如开展每周一评有“小能手”“我最棒”“我会干”激励幼儿完成自己的职责。在活动中让幼儿意识到应该如何对自己、对别人、对班集体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自觉性。开展游戏活动,使幼儿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大家的利益,增强了集体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促使幼儿主动性的发展,使幼儿心理产生强烈的愉快体验,通过自身活动获得发展。

2.教幼儿一些基本技能,使幼儿树立自信心。能力是幼儿入学后能否适应小学生活的主要条件,入小学后,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因此,学会听清、理解、记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非常重要。

(1)让幼儿会听,能听懂老师的话,幼儿只有在听懂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在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应利用一切。

(2)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在活动中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让幼儿“说”,可能的机会和环境,让幼儿学习听懂老师的话。

(3)鼓励幼儿克服困难,独立完成任务。老师要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如让幼儿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情。

(4)积极争取家长合作,共同注重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家”“园”密切配合与共同重视,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孩子自己拿主义做决定的能力及克服困难的精神。

3.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帮助幼儿提高学习能力。

创造性的认识特征是儿童学习的良好品质,训练幼儿发散思维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在活动中,我们积极训练幼儿的这种扩散思维能力。要及时发现和鼓励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类创造性游戏来满足幼儿创造表现的愿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总之,在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不是让幼儿被动地消遣地适应,而是促进幼儿身心向前发展,增强个性在生活中的适应能力,是让幼儿主动地积极地适应。也就是说,在教育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上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幼儿园应注重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幼儿衔接”中我们应重视的问题。

2007年7月试题及答案 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活动性原则。

答:(1)提供活动机会和环境。教师要为幼儿提供物质材料和充分的活动时间,以及与同伴、教师交往的机会。相信儿童、放手让儿童进行操作活动、交往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儿童身心一定会获得自由发展。


(2)鼓励儿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鼓励儿童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活动真正成为儿童发展的手段。教师要做到的就是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对待周围所发生的事,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参加到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鼓励儿童积极参加活动。经过长期的培养,儿童才会主动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要正视儿童在活动中通过个人努力发现总结出的经验与发明,不要嘲笑儿童的探索,因为每一个新的发现与发明都是建立在前人成功的经验之上的。


(3)活动是多样的。儿童的发展需要是多样的,儿童的兴趣是活的和多变化的,因而需要多样的活动满足其发展。活动以适合儿童的兴趣和能力、有益儿童的身心健康为 最佳。

(4)活动不是装饰品。在幼儿园里,许多教师在组织一日生活活动中,往往出现以活动做点缀物的现象,这一方面说明教师对活动原则的不理解;
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的工作态度不够认真。

补充资料:
1.你如何理解“宝宝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 答:①父母资源在幼儿园得到延伸,将发挥更大的教育力量,进了幼儿园的孩子获得的最大财富就是集体的教育力量,它有着家庭所不具备的影响力。有位爸爸是学工程的,他常常带一些材料拿回家,希望女儿摆弄这些东西,发展思维和手指的灵活性。可是女儿偏偏不喜欢,宁肯搭拼简单的积木。妈咪认为可能是女孩子不擅长空间思维的缘故。有一天,幼儿园老师说她们正在组织有关房子的主题活动,想请这位爸爸到班里演示一次搭建筑模型的过程,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观察力。爸爸欣然答应了,爸爸的到来不但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也改变了自家女儿。爸爸在幼儿园亮相后,平时对爸爸的建筑工作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女儿发现,爸爸以及爸爸的工作原来是个“宝”。从这以后,她就有了自己的“理想”:长大了要当建筑师! 孩子就是这样,如果他发现自己的父母跟老师多说话,参与班集体多做事,就特别自信和自豪;
反之,如果他发现父母跟老师合不来,在班集体老不露面,一丝孤独和失意就会侵袭他的心灵。


②把教师威信带到家里,可以加强父母的教育力量。不像医疗或者电子等行业有那么多不易被外人所知晓的技术密码,教育的专业特点是很容易入门,它的做法和评价很透明,谁都会有所观察和思考,这是影响幼儿教师在父母心目中威信和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父母的教育理论普遍并不主要来源于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而是通过看电视、阅读书籍报刊和自己的经历体验获得的,这种方式使人悟出的“新观点”虽然很多,但缺乏系统分析和内在联系;
另外,初为父母在指导孩子方面也欠缺一些技能和小窍门。幼儿教师固然有学历的局限,然而长期的工作经历使她们对幼儿的发展特点有着具体而微的观察和分析,这些是不从事幼教事业的高学历父母不可能具有的。高学历父母走出光环效应的误区,以平和的态度进行充分沟通,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才会更加精确和科学,对孩子的指导也才会更加到位。

2.联系实际论述幼儿园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应开展哪些工作。

答:①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②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第一培养主动性;
第二培养独立性;
第三发展人际往能力;
第四培养规则意识和时间观念。

③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第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第三丰富感知经验,发展基本能力。

1.你认为现代幼儿园教育中应建立怎样的新型师幼关系? 答: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创设安全、温暖、互相信任的环境,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师应该热爱并尊重儿童。

(2)教师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影响。

2.论述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

答:(1)孕育阶段:代表人物有颜之推、柏位图等,主要特点是丰富性、实践性、零散性。

(2)萌芽阶段:代表人夸美纽斯、卢梭等,主要特点是专门化、完备化、理论化。

(3)初创阶段:代表人物有福禄培尔、蒙台梭利等,主要特点是针对性、系统性、理论性。

(4)发展阶段: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邻 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3.借鉴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提出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措施。

答:(1)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增进两个教育阶段的相互了解、改革现有的教育机构,把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联系起来、为学前儿童规定统一的教育方案和要求、改革师资培训工作、提前开始普及义务教育、加强科学实验研究工作。

(2)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建议。

4.论述社区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答:(1)对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补偿性教育;

(2)积极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3)为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

(4)为学前儿童提供特定的精神环境;

(5)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行为 5.请根据有关原理,结合实际教学环境,设计一个幼儿园户内环境。

答:(一)空间设计:需具有教学和游戏两个功能,可选用开放式或区隔式。

(二)教学设备:主要包括桌椅、教学用具。

1.为什么说在幼儿园中教师与保育员的良好工作伙伴关系是实现保教合一的前提? 答:我们很少认识到幼儿园中教师与保育员良好工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与保育员往往对自身的价值认识有所不同,保育员地位明显低于带班教师。这里固然有社会因素及对保育工作范畴的认识不正确等因素,但更多的却是长期的工作压力使得一些教师与保育员出现不正常的心理因素所造成的。


许多教师与保育员在社会的压力下,往往贬低了自己的价值,因此,也就造成了许多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有些保育员认为自己比不上教师,于是对于教育儿童的任务总是采取回避的态度,只要有教师在,保育员不在教育方面与儿童有任何的接触。有些教师认为自己是教师,比保育员的地位高,所以,对保育员工作也是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有时保育员因某些事需要教师的帮忙,有些教师甚至采用一些非常不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回避。还有一些保育员认为,自己同教师一样受过专业训练,能力也不比教师差,为什么不能做教师呢?正是由于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使得她们在日常工作中,不仅不能尽自己的能力做好本职工作,甚至还在各个方面与带班教师针锋相对,以致影响了班上的正常工作。有些教师也是由于自己的不平衡心态,对保育员工作处处挑剔,甚至出于个人原因而妨碍保育员的工作。

我们从表面上看,这只是教师与保育员之间的“个人问题”,但从长远来看,不仅影响了保教工作与自身形象,更影响了儿童社会性的正常发展。因为儿童从教师身上没有学习到正确的为人处事之道,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社会、与周围人的关系。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或是一名保育员都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工作与本身的价值,在工作中尽量地呈现给儿童一个正确的社会关系,让儿童的社会性得到正常的发展及情感的陶冶。

2.概述幼儿教育的六个基本原则。

答:幼儿教育的六项基本原则是:

(1)独立自主性原则,即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让儿童了解和认识独立自主性。独立自主性原则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生活方面指通过生活技能的培养树立儿童正确的生活态度;
动作方面指让儿童学习控制自己的动作,从而使儿童了解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关注环境;
待人接物方面指培养儿童与人相处的社会行为;
学习的自主性指除了让儿童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外,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习兴趣。


(2)发展适宜性原则,指学前教育方案在充分参考和利用现有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和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年龄适宜性;
二是个体适宜性。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综合的,是建立在教师充分观察和了解儿童的基础上的,同时又是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发展适宜性 课程应该是具体的、真实的、与儿童日常生活相关联的。另外,发展适宜性的教师和儿童应相互作用。


(3)保教结合原则,首先保育工作者要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工作充满热情、关心儿童;
充分了解儿童生活、心理发展特点,学习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知识和保教技能;
在日常生活中要贯彻“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保教一体化”的原则,在对幼儿实施保育过程中,穿插教育活动和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贯彻相关的教育原则的要求。只有做到以上要求,才能完成“保教合一”的任务。此外,良好的工作伙伴与师生关系是实现保教合一的前提,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综合性原则,主要指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发展。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的综合性;
教育年龄的综合性等。


(5)启蒙性原则,指学前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基本的入门式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其主要指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启蒙教育。

(6)活动性原则,指儿童的教育过程融于一系列的活动、游戏之中。活动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怎样来实施它呢?首先要提供活动机会和环境,然后必须鼓励儿童活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活动是多样的,它不是装饰品。

3.试述在对儿童进行独立自主性培养中,教师容易忽略的问题。

答:教师对儿童进行独立自主性培养中往往忽略了从自身做起。首先,教师要做到身体力行。在幼儿园中,教师对儿童进行独立自主性培养时,往往要求儿童这样做、那样做,但对自身的要求却十分放松,这对培养儿童的独立性非常不利。因此,教师要从自己做起,给儿童做出一个好的榜样。其次,教师要让儿童真正认识到独立自主性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各种活动中,一定要时时抓住机会,让儿童了解独立自主性的重要性。儿童在了解独立自主的重要性后,也会更好地配合教师进行活动。在进行这项活动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方式与方法,不要一味地以说教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而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游戏、情境角色扮演、户外活动、参观等形式来进行。从别人的感受与自己的情感中,让儿童体会到“独立”的重要性。

4.教师与保育员应如何消除误会,建立良好的关系? 答:教师与保育员一旦发现合作不顺畅时,不妨与同事好好地沟通一下,这是一个非常可行的方法。另外,当教师与保育员发现两个人的合作不愉快而造成情绪方面的困扰时,不妨找一个正确的发泄方式,把心中的不快发泄出来。总之,在工作的时候,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对人对己都是有好处的。


教师与保育员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相互之间要做好沟通工作。在某一活动环节要保育员帮忙,应在前一天与保育员商量,以便让保育员把自己的工作时间表与教师的活动相配合。保育员如有需要教师帮忙的事,也应该提前与教师打招呼,而不是临时通知。在事后,教师与保育员要相互致谢,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与保育员往往因为自身儿童观与教育观的不同而会有一些冲突。面对这一问题,教师与保育员要保持冷静的态度,不应该在幼儿面前出现相互指责的现象,而是要在休息的时间,相互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如果双方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可一同去请教有经验的老师,或是一同找有关的书籍进行研讨。我们坚决反对那种当面不讲而背后乱说的做法。

5.论述幼儿园教育目标层次间的相互关系。

答:幼儿园教育目标层次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如下:

(1)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指导幼儿园开展教育工作的纲领性目标,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中期目标。即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在幼儿园 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近期目标。也称短期目标,指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近期目标的制定是为完成最终的目标服务的。短期目标一般是教师在日常生活的教育活动中制定的,往往在月计划和周计划中体现出来。


(4)活动目标。即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育总目标要通过上述层次的目标才能落实到幼儿身上。目标越小、越具体,目标的实现也就越容易。上述四个层次的目标由抽象到具体构成了幼儿园教育总目标,通过上述层次的转化,使宏观的教育目标真正成为可操作的活动目标,从而促进幼儿个体的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6.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在实现双重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哪些方面的挑战? 答: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在实现双重任务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挑战。


(1)对幼儿身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科技的飞跃发展,使社会进入了以知识、信息为主要生产动力的时代。幼儿教育担负着为培养21世纪人才奠基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显然,必须从素质教育人手,对教育思想、内容、形式、方法等全面地进行改革。否则,幼儿园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幼儿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


(2)为家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意识、价值观念等空前多样化,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意识增强,人员流动量增大。在这种形势下,幼儿教育机构类型单一、服务范围狭窄、机制不灵活的现状就不可避免地和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家长要求办园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全日制之外,还应有半日制、计时制、机动的寄宿制等;
要求增加节假日服务、晚间服务、护理病孩服务等。总之,在办园形式、管理制度、收托时间、保育范围、运作机制等方面,要求各种幼儿教育机构更灵活、更方便、更能适合家长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特点和需要。


(3)家长对幼儿教育认识不断提高,要求幼儿园具有更高的教育质量。目前,家长送孩子入园有了选择的余地,但是,“入好园难”的呼声日趋强烈。现在,幼儿家长大多数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通过耳闻目睹,对幼儿教育在人一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断提高。因此,他们不仅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吃得好、长得好,更希望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幼儿园质量的高低成为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因此,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成了幼儿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幼儿园只有教育质量高,才会生源充足,家长满意,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总之,幼儿园要更好地完成双重任务,使家长满意、社会满意,必须关心、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运行机制,深入地进行改革,把幼儿园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

推荐访问:国开(中央电大)题库 论述题题库 马原题库论述题 电大专科《行政组织学》简答题、论述题题库 口中央电大专科建筑测量期末机考题库 转《学前教育学》专科答案 16国开1 15国开1 国开《英语I》 净水工论述题库

版权所有:168文档网 202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168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168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200463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