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钢创新团队的精神是什么15篇
连钢创新团队的精神是什么篇1
“我想先跟大家说一个数字,‘3000’。大家知道3000代表了什么吗?”李永翠说,“这是在自动化码头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开过的技术研讨会的数量,而每一个研讨会的背后都是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我们的开局——很难。”
截至2013年,全球已经建成了三十多个自动化码头,但我国,乃至亚洲,却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码头。
2013年10月23日,青岛港成立了以张连钢为组长的自动化码头项目组,正式开启了自动化码头建设的征程。
当时,整个项目组陷入特别焦虑、特别迷茫的状态。最后还是“连钢创新团队”的主心骨——连钢组长拍了板儿:我们要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自动化码头!而且,一定要建成世界上最好的自动化码头!
“开局决策难,决策之后开始的码头设计——更难。”
设计之初,团队面对的是只有一条海岸线和一片待平整的土地,成员几乎天天熬夜,白天讨论、晚上“恶补”相关领域的知识,每个专业都形成了上万字的分析报告。
随着信息的汇总和无数次碰撞、讨论,经过反复不断地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码头轮廓一点一点成型。
“仅仅是出入集装箱卡车的闸口布局,我们前后总共设计了40多稿方案,”李永翠说,为了确保生产流程能够顺畅运转,仅流程测试案例就编写了7000多个,反复测试达十万多次。
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通宵达旦,是一次次挑战极限。就这样,“连钢创新团队”仅仅用了15个月就完成了码头的方案设计,要知道,在国外,这项工作至少需要三年。
“设计完成了,码头开始建设,又是——难上加难!”
15个月历经千辛万苦孕育出完整方案。2017年5月11日,团队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的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期开业!不同于欧美,“连钢创新团队”的自动化码头,不仅创出了开港效率全球最高纪录,而且让高高在上的“贵族码头”第一次走下云端,成为可复制、可推广、可商业化运营的“中国方案”。
连钢创新团队的精神是什么篇2
如今,“连钢创新团队”经过几年发展,已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百余人。奔跑着的AGV、运行着的轨道吊、高高矗立的桥吊……码头上,镌刻着“连钢创新团队”践行新时代“振超精神”的每一个脚印。
“现场是最好的老师”
码头导引车该跑什么路线、什么时候转弯?轨道吊该把集装箱放在堆场哪个位置?抓取集装箱怎样准确辨明方位?……这些问题,过去都要靠人来规划,而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这些全交给了自动化码头流程管控系统。
码头装卸曾是一项集脏、苦、累、险于一身的特殊工种。从“汗水经济”迈向“智慧高地”,背后是一代代港口人“不甘心、不服输、不畏艰、不怕难、不满足”的坚守。
“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永翠,清楚地记得2018年初,她发现桥吊双小车的平台访问逻辑出现问题,作业效率大受影响。大家分析生产数据,怎么也找不到症结所在。
到现场去看看。李永翠克服“恐高”的心理障碍,爬上56米高的桥吊大梁,和团队成员连续观察了两个小时,完整看到设备配合的全过程后,解决方案浮出水面。
“现场是最好的老师,要多往现场跑,善于在现场发现问题。这也是张连钢组长常对我们说的话。”李永翠说。
扎根生产一线,“连钢创新团队”不断优化码头流程管控系统,让这个“大脑”越来越“聪明”。从开港作业至今,几个主要系统累计升级173次,优化功能2000多项,自动化码头也成为世界各大集装箱船公司争相靠泊的港口。
“大国工匠”家国情
全自动化码头是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和业务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被誉为“大国重器”。它的缔造者,是“连钢创新团队”。
作为团队带头人,张连钢将“不能熬夜、不能劳累”的医嘱统统抛在脑后。党员干部就是要冲锋在前,他带领整个团队如同火焰一样燃烧自我,拼搏向前。
在全自动化码头,团队的通力协作尤为重要,每个人都不敢懈怠。
8月26日一大早,记者见到了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操作部闸口冷箱经理管廷敬。2017年3月15日,全自动化码头一期工程首船测试成功。就在首船测试前,管廷敬的母亲突然去世,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提及往事,管廷敬红了眼眶。
徐永宁担负着自动化码头数据中心的建设、调试工作。攻关时期,妻子确诊癌症。妻子去世后,不擅表达的徐永宁寄情工作,和同事一起建成了国内首个基于云技术的自动化码头双活数据中心和神经网络系统。项目成功的那一刻,徐永宁一个人遥望大海,任泪水流淌。
对码头的付出有多少,家人的支持就有多少。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党委书记、总经理殷健说,“我知道大家心里苦。工作要顾,家庭也要顾。但团队里没有一个人因为个人的原因,造成整个项目的拖延。每个人都咬着牙挺过去,最终实现整个港口的梦想。”
变“不可能”为“可能”
以许振超为榜样,“连钢创新团队”仿佛生来就带有创新的基因:“创新让我快乐”“纪录是用来打破的”“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采访时,团队成员的话里流淌着胆气和干劲儿。
他们向难题叫板。660米×430米的堆场内,高低差控制在正负2.5毫米之内,解决了“码头堆场不均匀沉降和平面度”这一世界难题。
他们与时间赛跑。16002米的轨道梁工程提前30天完工,1440段箱角梁工程20天竣工,15762米的钢体轨道15天铺设完成。
高4米、宽2米的氢燃料电池模块要与轨道吊合体,350个接口要在72个小时内完成,团队成员三天三夜没回家。
就这样,“连钢创新团队”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连钢创新团队’有不少我熟悉的面孔,他们几乎是‘白手起家’,在没有样本可供学习、复制的情况下,用精神催化生产力,最终让山东港口青岛港有了颠覆性变革。”“改革先锋”、金牌工人许振超说。
如今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是工业互联网时代国际一流海洋港口的模样。自动化桥吊在港口上空划过,优美的弧线穿越海雾,一个个集装箱精准高效,箱起箱落。这座新兴的自动化码头,逐渐舒展身姿,探向深海。
连钢创新团队的精神是什么篇3
拒绝“天价”,建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全自动化码头代表港口集装箱装卸的高端形态,中国在世界前十大集装箱港口中占据七席,但在自动化码头榜单上却寂寂无闻,因为自动化码头设施及核心技术长期被西方国家垄断。
青岛港在2013年决定建设自动化码头,而重任就交给了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连钢——一名有30多年码头管理、设备管理和科技创新经验的老港口人。
12月27日,“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全球首创的集装箱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建设工地上,与施工方研究优化施工方案。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张连钢带领团队成员先后奔赴荷兰、英国、德国、西班牙“取经”,但国外同行却连捂带盖,技术壁垒让项目组备受煎熬。
“不准下车,不准拍照,只能远远观望,更不提供任何数据和技术规范。当时,大家心里特别窝火。”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永翠说。
国外同行只给连钢团队一条路:买,而且开出了天价!
这样的方案被张连钢否了,不仅仅是因为成本太高、周期太长,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核心技术不向青岛港开放,码头投产后青岛港无法根据自身生产实际优化系统。
“每个港口特点不同,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张连钢说,“我们要根据青岛港口实际、货源结构、码头流程、操作习惯等,建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连钢创新团队的精神是什么篇4
2017年5月11日,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青岛港诞生,开港作业便达到单机效率26.1自然箱/小时,之后这个世界纪录被6次刷新。2020年年底,单机效率已增至47.6自然箱/小时。
2019年11月,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二期“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开港运营,再次以“中国速度”震惊世界航运界。
“我们从零起步,靠的是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和群策群力的团队协作,每一次突破都值得铭记。”张连钢说:“世界纪录不是任何人施舍给我们的,是全体队员不断超越自我、拼命干出来的!”
“仅流程测试案例就编写了5000多个,反复测试十几万次。”“连钢创新团队”项目经理窦亮说。在一次测试中,他们发现某处系统功能出现异常,但疑点有数百个,大家按流程一点点回溯,连续一周每天干到凌晨,最终找到了问题点。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段时间,AGV(自动导引车)“死锁”情况频繁出现,李永翠和同事们用了几个月,分析了上万条工作日志,从中归纳了十几种“死锁”类型,最终成功“解锁”;负责操作的朱文峰、王吉升、隋晓等对100多个流程反复修改十几稿;负责作业的李波、管廷敬、耿卫宁等做了40多个闸口方案……
开港至今,“连钢创新团队”推出了一连串耀眼的“全球首创”:全球首次研制成功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全球首次研制成功轨道吊防风“一键锚定”装置;全球首创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技术;全球首个氢+5G智慧码头……而且,经过173次的动态优化,自动化码头管控系统已经越来越“聪明”。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业组负责人李波清楚地记得,自动化码头运行后不久,鹿特丹世界门户码头的考察团来到青岛港,提出要到自动化码头作业现场看看,并且要求拍照、录像,很明显就是想检验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成色”。
“给他们拍,让他们看!我们的技术,仅凭拍照和计算是学不走的。”李波向张连钢汇报后得到了这样的答复,自动化码头行云流水般的作业征服了曾经世界第一大港的同行。
截至目前,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受理和授权专利12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4项,发表论文70余篇,核心技术掌握在团队自己手中,这就是张连钢自信从容地让国外同行随意拍照的底气所在。
2018年,从不邀请亚洲港口参加的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主动邀请“连钢创新团队”分享建设经验,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同时获评“全球自动化码头最佳效率奖”。自码头运营以来,已接待来自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余人次,成为展现中国智慧的亮丽名片。
连钢创新团队的精神是什么篇5
“我想先跟大家说一个数字,‘3000’。大家知道3000代表了什么吗?”李永翠说,“这是在自动化码头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开过的技术研讨会的数量,而每一个研讨会的背后都是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我们的开局——很难。”
截至2013年,全球已经建成了三十多个自动化码头,但我国,乃至亚洲,却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码头。
2013年10月23日,青岛港成立了以张连钢为组长的自动化码头项目组,正式开启了自动化码头建设的征程。
当时,整个项目组陷入特别焦虑、特别迷茫的状态。最后还是“连钢创新团队”的主心骨——连钢组长拍了板儿:我们要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自动化码头!而且,一定要建成世界上最好的自动化码头!
“开局决策难,决策之后开始的码头设计——更难。”
设计之初,团队面对的是只有一条海岸线和一片待平整的土地,成员几乎天天熬夜,白天讨论、晚上“恶补”相关领域的知识,每个专业都形成了上万字的分析报告。
随着信息的汇总和无数次碰撞、讨论,经过反复不断地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码头轮廓一点一点成型。
“仅仅是出入集装箱卡车的闸口布局,我们前后总共设计了40多稿方案,”李永翠说,为了确保生产流程能够顺畅运转,仅流程测试案例就编写了7000多个,反复测试达十万多次。
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通宵达旦,是一次次挑战极限。就这样,“连钢创新团队”仅仅用了15个月就完成了码头的方案设计,要知道,在国外,这项工作至少需要三年。
“设计完成了,码头开始建设,又是——难上加难!”
15个月历经千辛万苦孕育出完整方案。2017年5月11日,团队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的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期开业!不同于欧美,“连钢创新团队”的自动化码头,不仅创出了开港效率全球最高纪录,而且让高高在上的“贵族码头”第一次走下云端,成为可复制、可推广、可商业化运营的“中国方案”。
连钢创新团队的精神是什么篇6
“中国有句老话,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波说:“效率,一直被看作是港口的生命线。在传统的人工码头上,青岛港的‘振超团队’创造了闻名世界的‘振超效率’;在建设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时,我们同样满怀信心,要创造世界一流的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
“在自动化码头创造世界纪录的路上,我们经历了三次亮剑。”李波表示。
第一次亮剑:
开港时桥吊单机效率突破每小时25自然箱
自动化码头从1993年在荷兰起源,到“连钢创新团队”项目组成立时的2013年,已发展了20年。但开港的桥吊单机效率始终没有突破每小时20自然箱。
“那个时候,我在项目组负责业务流程设计和集成测试工作,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始由于没有经验,第一个堆场的集成测试用了整整15天,”李波说,“当时整个人都傻掉了。”
为了赶进度,整个“连钢创新团队”都拼了,连续十几天吃住在单位,白天在现场测试、记录问题。晚上就聚在一起查看系统代码,逐项讨论测试案例和测试方法,全速推进测试工作。第二个堆场53个流程、1200个测试案例他们只用了7天,第三个堆场仅仅用了3天。接下来,就开始多线作战,多个堆场同时开展迭代测试。
2017年5月11日,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运营,在船长366米、载箱量13000箱的“中远法国轮”作业中,所有操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桥吊单机效率达到了每小时26.1自然箱,一举打破了自动化码头开港作业效率不过20的魔咒。
第二次亮剑:
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勇创世界纪录
“自动化码头开港后,我们不断完善系统功能,不断优化作业流程,让这个码头更加聪明和健壮。”李波介绍,比如,为了压缩桥吊作业循环时间,将最普通的抓箱、放箱两个操作,又细分出十几个环节,然后来到现场,拿着秒表,站在50多米的高空,在海边零下10几度的环境中,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测算,一秒钟一秒钟地细抠,一点一点地优化,不断提升作业效率。
2017年12月3日,在“以星芝加哥”轮作业中,“连钢创新团队”一举创出单机平均效率每小时39.6自然箱的新纪录。
第三次亮剑:
将“中国速度”提升到全新高度
一次次的加速,一次次的超越,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成为世界单机作业效率纪录的“粉碎机”。
2020年12月17日,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连钢创新团队”再创佳绩:在107#泊位“德翔普南”轮作业中,桥吊单机作业效率达到47.6自然箱/小时,全面超越今年4月份创造的44.6自然箱/小时的骄人成绩,第六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世界纪录,将“中国速度”又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
连钢创新团队的精神是什么篇7
在全自动化码头立项之初,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连钢创新团队”先后奔赴荷兰、德国等国外自动化码头考察。但国外同行并不展示核心技术和关键数据,团队成员只能走马观花地远望。
当时,国外企业也曾提出规划设计方案,但却开出了天价,并且附带有系统不开放等条款,拒绝提供核心技术,一旦接受,就会陷入国外企业的掣肘。
“真经”难求,核心技术买不来,成功只能依靠自己!“连钢创新团队”决定,自主设计建设全自动码头,给中国港口人争口气。
怀揣着为国争光的情怀,团队成员千方百计搜集信息,如饥似渴“恶补”相关专业知识,夜以继日地苦干,不到两年累计召开了3000多个专题分析论证会,每个专业都形成了上万字的论证报告。
他们仅用了3年半时间,完成了国外码头近10年的研发建设任务,还先后攻克了10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为全球自动化码头建设运营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如果没有“连钢创新团队”咬紧牙关自主创新,突破技术封锁,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不会有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走向全球领先。
我国一些关键产业近年遇到的瓶颈已充分说明,自力更生才不受制于人,自主创新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各行业“卡脖子”技术的突破,需要各行各业不懈奋斗、勇攀高峰。
连钢创新团队的精神是什么篇8
一个六年级的小女孩说,5岁的时候,最怕听到“自动化”三个字,因为它会跟自己抢妈妈。一位叫王晓燕的女士坦言,她只求他平安地从手术台上下来,往后一起过宁静的生活。
过去,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连钢创新团队”默默地在建设自动化码头的国际大舞台上为世界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4月23日,在山东港口青岛港举行的“连钢创新团队”事迹报告会上,张连钢和他的伙伴们走上台前,讲述他们为国争光、创新逐梦的奋斗故事。
“未来港口”不是梦
“只要我们反复论证,千百次的测试实验,最终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拼命加创新,就是我们的代名词。”“系统性,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细节性,就是‘细节决定成败’。”“一时领先不叫领先,唯有不断创新、甚至自我否定,才能始终走在前列。”这些都是“连钢创新团队”建设世界级自动化码头的底气。他们用“不甘心、不服输、不畏艰、不怕难、不满足”的坚守与拼搏,把中国的码头推向世界强港的行列。
一路迎难而上的中国智造,屡创世界纪录的中国速度,凭什么敢与世界强港掰手腕?“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永翠、李波说,是根植于血脉里的海港人的精神。他们用了2个月的
时间,使桥吊单机效率从26个自然箱提升到30个,又用了3个月的时间,突破了35个自然箱。4月15日,他们一举创出桥吊单机效率每小时44.6自然箱的世界新纪录。
建设“世界港口”的追求与梦想,解决世界难题的成果与首创,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创造奇迹?“连钢创新团队”的周兆君、吕向东、王崇山和振华重工的夏茂辉说,他们的施工是超规范的,创造了新的行业标准。整个系统都在为效率服务,自动化码头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提速的过程。要做创新一定是联动的,是操作+IT+机务的创新。
“振超精神”永传承
山东港口青岛港“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这股劲,是“振超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新时代产业工人杰出代表、“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表示:“振超精神不是我一个人的精神,是整个山东港口青岛港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踏踏实实劳动、奋斗、创新的精神。”在报告会上他感慨地说:“这么多年轻人,能继承青岛港的这种拼命创新的干劲,看到这个世界领先的自动化码头,我对山东港口青岛港的未来充满信心!”
对码头的付出有多少,家人的支持就有多少,也正因有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才让“连钢创新团队”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码头建设中。
主持人问已经读小学六年级的李永翠的女儿:你现在还怕听到“自动化”三个字吗?小女孩说:“不会了,现在感觉到自动化码头来得很不容易,为妈妈感到自豪。”张连钢的妻子王晓燕说:“码头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支持他、尊重他。”第一次收到妻子送的花,张连钢有些激动,并以回献鲜花的方式表达了对妻子的感谢,“建成自动化码头,我们的功劳不是一半一半,我只占了零头,剩下的全归她。”张连钢说。
连钢创新团队的精神是什么篇9
如今,“连钢创新团队”经过几年发展,已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百余人。奔跑着的AGV、运行着的轨道吊、高高矗立的桥吊……码头上,镌刻着“连钢创新团队”践行新时代“振超精神”的每一个脚印。
“现场是最好的老师”
码头导引车该跑什么路线、什么时候转弯?轨道吊该把集装箱放在堆场哪个位置?抓取集装箱怎样准确辨明方位?……这些问题,过去都要靠人来规划,而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这些全交给了自动化码头流程管控系统。
码头装卸曾是一项集脏、苦、累、险于一身的特殊工种。从“汗水经济”迈向“智慧高地”,背后是一代代港口人“不甘心、不服输、不畏艰、不怕难、不满足”的坚守。
“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永翠,清楚地记得2018年初,她发现桥吊双小车的平台访问逻辑出现问题,作业效率大受影响。大家分析生产数据,怎么也找不到症结所在。
到现场去看看。李永翠克服“恐高”的心理障碍,爬上56米高的桥吊大梁,和团队成员连续观察了两个小时,完整看到设备配合的全过程后,解决方案浮出水面。
“现场是最好的老师,要多往现场跑,善于在现场发现问题。这也是张连钢组长常对我们说的话。”李永翠说。
扎根生产一线,“连钢创新团队”不断优化码头流程管控系统,让这个“大脑”越来越“聪明”。从开港作业至今,几个主要系统累计升级173次,优化功能2000多项,自动化码头也成为世界各大集装箱船公司争相靠泊的港口。
“大国工匠”家国情
全自动化码头是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和业务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被誉为“大国重器”。它的缔造者,是“连钢创新团队”。
作为团队带头人,张连钢将“不能熬夜、不能劳累”的医嘱统统抛在脑后。党员干部就是要冲锋在前,他带领整个团队如同火焰一样燃烧自我,拼搏向前。
在全自动化码头,团队的通力协作尤为重要,每个人都不敢懈怠。
8月26日一大早,记者见到了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操作部闸口冷箱经理管廷敬。2017年3月15日,全自动化码头一期工程首船测试成功。就在首船测试前,管廷敬的母亲突然去世,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提及往事,管廷敬红了眼眶。
徐永宁担负着自动化码头数据中心的建设、调试工作。攻关时期,妻子确诊癌症。妻子去世后,不擅表达的徐永宁寄情工作,和同事一起建成了国内首个基于云技术的自动化码头双活数据中心和神经网络系统。项目成功的那一刻,徐永宁一个人遥望大海,任泪水流淌。
对码头的付出有多少,家人的支持就有多少。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党委书记、总经理殷健说,“我知道大家心里苦。工作要顾,家庭也要顾。但团队里没有一个人因为个人的原因,造成整个项目的拖延。每个人都咬着牙挺过去,最终实现整个港口的梦想。”
变“不可能”为“可能”
以许振超为榜样,“连钢创新团队”仿佛生来就带有创新的基因:“创新让我快乐”“纪录是用来打破的”“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采访时,团队成员的话里流淌着胆气和干劲儿。
他们向难题叫板。660米×430米的堆场内,高低差控制在正负2.5毫米之内,解决了“码头堆场不均匀沉降和平面度”这一世界难题。
他们与时间赛跑。16002米的轨道梁工程提前30天完工,1440段箱角梁工程20天竣工,15762米的钢体轨道15天铺设完成。
高4米、宽2米的氢燃料电池模块要与轨道吊合体,350个接口要在72个小时内完成,团队成员三天三夜没回家。
就这样,“连钢创新团队”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连钢创新团队’有不少我熟悉的面孔,他们几乎是‘白手起家’,在没有样本可供学习、复制的情况下,用精神催化生产力,最终让山东港口青岛港有了颠覆性变革。”“改革先锋”、金牌工人许振超说。
如今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是工业互联网时代国际一流海洋港口的模样。自动化桥吊在港口上空划过,优美的弧线穿越海雾,一个个集装箱精准高效,箱起箱落。这座新兴的自动化码头,逐渐舒展身姿,探向深海。
连钢创新团队的精神是什么篇10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探索,锐意创新。”这是客运公司党员杨茂国在参加“连钢创新团队”精神主题党日活动后亮出的公开承诺。
近日,该公司党委组织开展学习“连钢创新团队”主题党日活动,围绕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提升工作效能等内容进行充分讨论、撰写心得体会,并最终形成“一句话”公开承诺,在支部微信群、公示栏等平台进行公示,接受职工群众监督。
4月20日下午,烟港物流公司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向“连钢创新团队”学习的主题党日活动,强化全体党员的政治担当和实干作为,提升爱岗敬业、创新创效意识。
党员们纷纷表示,“连钢创新团队”不仅是时代的楷模,更是奋勇追赶的标杆,要时刻保持初心、牢记使命,在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建设“一流强港”贡献力量。
近期,集装箱公司利用主题组班会、业务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学习“连钢创新团队”的精神及事迹,激发全员干事创业的热情,有效营造了爱岗敬业、创新创效的浓厚氛围。
活动期间,公司技术人员主动将学习活动与现场技术攻关相结合,自主设计并成功制作了新款四底料口灌包漏斗,将化肥灌包效率提升至原来的4倍,在提升灌包效率的同时也解决了漏斗残余货物难清理的问题。
铁路公司机务段利用交接班时间集中学习了“连钢创新团队”精神,并在鼓励职工在实际工作中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工作成果。
前些日子,九号机车主发电机滑环出现穴蚀故障,按常规应先将柴油机从机车上吊离后才能进行维修。他们集思广议,采用在碳刷位置上安装磨石,用电机自转进行自磨削的方法,仅用了一天多时间就巧妙完成了滑环表面的修复作业。
连钢创新团队的精神是什么篇11
日前,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向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学习立足岗位创意创新创造的决定,要求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创新路数打法,在全市迅速掀起创意创新创造新高潮。
决定指出,动员全市上下向“连钢创新团队”学习,立足岗位,全面、系统、多元、深入地开展创意创新创造,充分激发各行各业各类群体的激情活力,凝聚广大党员干部、企业家、职工等干事创业力量,是实现为青岛擘画的宏伟蓝图,立体、综合、全方位、内生地“搞活”青岛这座城,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育先机、开新局,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决定提出,向“连钢创新团队”学习,就要发扬他们“激荡思维、敢想善谋”的创意精神,放眼全球看青岛,站在未来看今天,点燃全体市民的创意激情,释放从点到线到面的创意“金点子”,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让整个城市创意热潮涌动,形成鼓励思想碰撞、崇尚创意时尚的浓厚氛围,汇聚“爱青岛,让青岛更美好”的强大创意力量。
决定提出,向“连钢创新团队”学习,就要发扬他们“突破自我、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牢牢抓住创新这一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决摒弃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思维,坚决向各类不科学、不高效、不合理的制度流程机制开刀,以改革的视角精简层级、打破壁垒、拔掉藩篱,特别是在打好15个攻势、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等重点领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用新的理念、新的逻辑、新的打法、新的技术创新性开展工作,强力推动青岛在开放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决定提出,向“连钢创新团队”学习,就要发扬他们“紧抓快干、奋勇争先”的创造精神,紧紧围绕全市重点任务、重要工作、重大活动,以改革的“冲击钻”击碎前进道路上的难点痛点堵点,运用市场的逻辑、调动资本的力量,在平台搭建、政策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支持,为改革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劲头,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使青岛成为成全四海企业家和创业者创意创新创造的“热带雨林”。
据悉,“连钢创新团队”奋力建成亚洲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和全球首个5G智慧绿色码头,为世界自动化码头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崭新方案,是科技报国初心的不懈追求者,是“振超精神”的传承弘扬者,获得“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齐鲁时代楷模”、全省“勇于创新奖”、“青岛楷模”等荣誉称号。
连钢创新团队的精神是什么篇12
一个六年级的小女孩说,5岁的时候,最怕听到“自动化”三个字,因为它会跟自己抢妈妈。一位叫王晓燕的女士坦言,她只求他平安地从手术台上下来,往后一起过宁静的生活。
过去,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连钢创新团队”默默地在建设自动化码头的国际大舞台上为世界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4月23日,在山东港口青岛港举行的“连钢创新团队”事迹报告会上,张连钢和他的伙伴们走上台前,讲述他们为国争光、创新逐梦的奋斗故事。
“未来港口”不是梦
“只要我们反复论证,千百次的测试实验,最终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拼命加创新,就是我们的代名词。”“系统性,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细节性,就是‘细节决定成败’。”“一时领先不叫领先,唯有不断创新、甚至自我否定,才能始终走在前列。”这些都是“连钢创新团队”建设世界级自动化码头的底气。他们用“不甘心、不服输、不畏艰、不怕难、不满足”的坚守与拼搏,把中国的码头推向世界强港的行列。
一路迎难而上的中国智造,屡创世界纪录的中国速度,凭什么敢与世界强港掰手腕?“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永翠、李波说,是根植于血脉里的海港人的精神。他们用了2个月的
时间,使桥吊单机效率从26个自然箱提升到30个,又用了3个月的时间,突破了35个自然箱。4月15日,他们一举创出桥吊单机效率每小时44.6自然箱的世界新纪录。
建设“世界港口”的追求与梦想,解决世界难题的成果与首创,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创造奇迹?“连钢创新团队”的周兆君、吕向东、王崇山和振华重工的夏茂辉说,他们的施工是超规范的,创造了新的行业标准。整个系统都在为效率服务,自动化码头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提速的过程。要做创新一定是联动的,是操作+IT+机务的创新。
“振超精神”永传承
山东港口青岛港“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这股劲,是“振超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新时代产业工人杰出代表、“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表示:“振超精神不是我一个人的精神,是整个山东港口青岛港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踏踏实实劳动、奋斗、创新的精神。”在报告会上他感慨地说:“这么多年轻人,能继承青岛港的这种拼命创新的干劲,看到这个世界领先的自动化码头,我对山东港口青岛港的未来充满信心!”
对码头的付出有多少,家人的支持就有多少,也正因有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才让“连钢创新团队”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码头建设中。
主持人问已经读小学六年级的李永翠的女儿:你现在还怕听到“自动化”三个字吗?小女孩说:“不会了,现在感觉到自动化码头来得很不容易,为妈妈感到自豪。”张连钢的妻子王晓燕说:“码头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支持他、尊重他。”第一次收到妻子送的花,张连钢有些激动,并以回献鲜花的方式表达了对妻子的感谢,“建成自动化码头,我们的功劳不是一半一半,我只占了零头,剩下的全归她。”张连钢说。
连钢创新团队的精神是什么篇13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探索,锐意创新。”这是 客运公司党员杨茂国在参加“连钢创新团队”精神主题党日活动后亮出的公开承诺。
近日,该公司党委组织开展学习“连钢创新团队”主题党日活动,围绕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提升工作效能等内容进行充分讨论、撰写心得体会,并最终形成“一句话”公开承诺,在支部微信群、公示栏等平台进行公示,接受职工群众监督。
4月20日下午,烟港物流公司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向“连钢创新团队”学习的主题党日活动,强化全体党员的政治担当和实干作为,提升爱岗敬业、创新创效意识。
党员们纷纷表示,“连钢创新团队”不仅是时代的楷模,更是奋勇追赶的标杆,要时刻保持初心、牢记使命,在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建设“一流强港”贡献力量。
近期,集装箱公司利用主题组班会、业务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学习“连钢创新团队”的精神及事迹,激发全员干事创业的热情,有效营造了爱岗敬业、创新创效的浓厚氛围。
活动期间,公司技术人员主动将学习活动与现场技术攻关相结合,自主设计并成功制作了新款四底料口灌包漏斗,将化肥灌包效率提升至原来的4倍,在提升灌包效率的同时也解决了漏斗残余货物难清理的问题。
铁路公司机务段利用交接班时间集中学习了“连钢创新团队”精神,并在鼓励职工在实际工作中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工作成果。
前些日子,九号机车主发电机滑环出现穴蚀故障,按常规应先将柴油机从机车上吊离后才能进行维修。他们集思广议,采用在碳刷位置上安装磨石,用电机自转进行自磨削的方法,仅用了一天多时间就巧妙完成了滑环表面的修复作业。
连钢创新团队的精神是什么篇14
“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这是许振超身为工人的梦想。
1974年,许振超来到青岛港,成为一名码头工人,那时港口装卸作业方式落后,体力劳动繁重、工作环境艰苦。也因为集装箱装卸效率不高,日常工作中延误船期的事时有发生。
后来,青岛港进口了一批现代化设备,许振超对此很感兴趣并勤于钻研,很快成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但是他并未就此满足,他意识到在世界先进技术面前,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虽然有了先进设备,但由于工人们不了解使用和维护技术,设备经常出故障,也因为他们自己修不了,就请来了外国厂家的工程师,在青岛港仅干了12天,就一下子拿走了好几万块人民币,这让许振超觉得不甘心。
就是在这个时候,许振超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后来,他随身携带笔记本和英汉小词典,刻苦自学桥吊核心电路等知识,其中不少是英文资料。
经过刻苦钻研,许振超的技术越来越好,成功练就了“一钩准”等“绝活”,带出了“王啸飞燕”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绝活”品牌。
2003年4月27日夜,许振超带领桥吊队的工友们,仅用6小时15分钟,就完成了“地中海法米娅”轮3400个标准箱的装卸,创出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
此后五年,许振超带领桥吊队,又先后七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享誉全球。后来的他也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为集装箱码头技术和同事们一起努力创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振超效率”印证着一代代山东港口青岛港精神的薪火相传,而享誉世界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建成,为山东港口青岛港精神,增添新时代的奋斗底色。
"不驰于空想、不慕于虚名,踏踏实实劳动、创新。”在4月23日举行的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事迹报告会上,许振超阐述了他对“振超效率”的精神内核的理解。全自动集装箱码头让他看到了更多年轻力量传递着这种拼命创新的精神。“我对山东港口青岛港的未来充满信心!”许振超说。不管是人工码头时代的“振超效率”,还是自动化码头时代的“连钢精神”,站在山东港口一体化的新起点上,山东港口青港人融入血脉的使命感,仍激励着他们步履不停、并肩前行。
连钢创新团队的精神是什么篇15
时间回溯到2013年7月,山东港口青岛港提出了自己的时代之问:能否打破国外几十年的垄断,建成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
全自动化码头是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被誉为“大国重器”,也被称为“贵族码头”。2013年10月,青岛港经过反复遴选,任命了既有专业技术功底,又有一线实践经验的张连钢,担当“自动化码头筹建小组”组长。
“我23岁大学毕业就进入青岛港,37年来一直在码头上摸爬滚打。建设全自动化码头是我多年的梦想,而这一天终于来了!”接到任命时,因肺癌手术尚在家休养的张连钢兴奋得像个孩子。
2013年10月,青岛港自动化码头项目组吹响了“集结号”。李永翠、李波、张卫、吕向东、周兆君、潘海清、修方强、王延春等8个核心成员加上其他骨干共25人,其中党员21人,成立了攻关团队,在张连钢的带领下,开始了冲击世界港口科技制高点的艰难跋涉……
立项之初,项目组成员连自动化码头是什么样都没见过。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张连钢带领大家先后奔赴荷兰、英国、德国等国外自动化码头考察“取经”,但国外同行“连捂带盖”,技术壁垒让项目组备受煎熬:不准下车,不准拍照,不提供任何数据。
“他们说凭咱们现在的技术,做出这个码头至少10年,建议我们直接购买他们的成熟技术!”随行翻译板着脸低声对张连钢说。
“仅仅一个口岸业务的小小模块,外国供应商就报了5000工时,折合人民币780万元,如果全部用国外方案总花费更是不可想象。”团队信息技术组负责人徐永宁回忆。跑了一圈,没求到“真经”,却让项目组清醒地认识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还得靠自己。
自动化码头的核心技术是ECS系统,当时全球自动化码头设备控制系统的唯一供货商是荷兰TBA,不仅技术不开放,还有捆绑销售等问题。掏钱买人家的东西,只能用不能动,“生病”了都不知道咋治,张连钢决定:摆脱垄断掣肘自己干,与上海振华联合开发ECS系统。
“最艰难的时候,是我们对ECS研发进行阶段评估后,发现功能根本达不到需求,几十亿元的投资可能转不起来了,开工时间也得拖后好几年。”团队IT组负责人李永翠告诉记者,那天的会议室一片死寂,最后,张连钢打破沉默:“做不好,我们就排队跳海。我第一个跳!”
从那天起,项目组办公室的灯就没在晚上10点前熄灭过。10个月后,当GE资深专家Simon看到项目组整体方案时大为震惊:“不可思议!我必须说,你们的模式才是最符合自动化码头建设方向的模式!”
推荐访问:团队 精神 创新 连钢创新团队五种精神 连钢创新团队精神感悟 连钢创新团队感悟 从连钢创新团队的事迹中能学到哪些宝贵的品质和精神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简介 连钢创新团队成员 连钢创新团队鲜明体现了新时代劳动者 连钢创新团队组建于哪一年 创新的时代楷模连钢团队 连钢创新团队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