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孙景坤先进事迹11篇
感动中国孙景坤先进事迹篇1
“孙景坤同志在朝鲜守备战斗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这不仅是个人的光荣,全军的光荣,也是人民的光荣,祖国的光荣……”在已通体泛黄的“报功书”上,几句铿锵有力的褒扬之词,开启了那一段尘封的历史——
1948年,孙景坤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多次立功受奖;1950年,他赴朝作战,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先后荣立一、三等功,回国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5年他复员回乡,深藏功名服务百姓,甘于清贫、坚守初心。
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的老复员军人孙景坤,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
“这是一等功奖章,这是三等功奖章……”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山城村,一间不起眼的平房里,整洁的书桌上摆放着96岁的老英雄孙景坤的军功章。
孙景坤的故事,得从72年前的1948年说起。
那年1月,24岁的孙景坤告别新婚妻子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40军119师357团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屡立战功。
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孙景坤是机枪手,是敌人火力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袭来,如今他的身上仍留有不少伤疤。由于表现出色,1948年,孙景坤于战地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刚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立即随部队集结安东(现辽宁丹东)待命。
“保卫和平,保卫胜利果实!”10月的一天,命令终于下来了,孙景坤随部队一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孙景坤所在部队坚守上甘岭161高地,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部队伤亡惨重,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着8箱手榴弹、两箱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在击退敌人疯狂反扑中,孙景坤击毙数十名敌人,和最后剩下的3名战友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赶来支援的战友找到了昏迷的孙景坤。
1953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同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了亲切接见。
“为民干事,一刻也不能等”
硝烟散去,孙景坤将奋斗的“战场”转至亟待脱贫的家乡。1955年,孙景坤复员,他主动放弃城市工作的机会,将各种功绩证明悄悄收藏起来,决定回乡务农。再次成为农民的孙景坤感慨地说:“当过兵的我与之前不同了,从火线入党那天起,我更坚定了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事业中去。”
怀揣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景,孙景坤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一干就是几十年。
回乡后的第3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很快,踏实肯干的孙景坤当上了山城村生产队队长。“别小看这个职务,这需要极好的口碑和信任。”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告诉记者,那会儿,村民们并不知道他曾立下赫赫战功,可大家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孙景坤没有辜负村民们的期待,他带领乡亲走合作化道路,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和乡村建设,用几年的时间栽下大量的松树和板栗树,改变了家乡的面貌。
山城村有一条河,常年洪水泛滥、侵蚀土地。从战场上走来的孙景坤没有一丝退缩,他带领乡亲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100多亩耕地,建起了简易大坝。山城村妇女主任刘玉慧回忆,虽说是简易坝,但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农田,保住了集体财产。
后来,村里有人问他:“老孙,你本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福,为啥还这么拼命干?”孙景坤却说:“为民干事,一刻也不能等。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把自己交给祖国和人民了。”1971年,他还把19岁的大儿子送去参军。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多年来,孙景坤始终将功勋荣誉压在箱底,从未向别人提及,更没有因此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一直靠参加生产劳动获得收入,就连儿女也只知道父亲是一位老兵、上过战场,仅此而已。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有一次,同村的人拿着一本小册子,说这书上说的英雄不是老孙头吗?我们才逐渐知道父亲那些年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
孙美丽不理解父亲为什么对家里人很“抠”,“小时候家里连4块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按说我爸是生产队队长,只要开个介绍信,学费就可以免了,可他坚决不给开”。后来,当地电信局招一批话务员,选中了孙美丽。孙景坤得知后,硬是把她的名额让给了别人。“他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次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随着年岁渐长,孙美丽慢慢读懂了老人的想法:当年和父亲一起参军的10个伙伴,活着回来的只有3个人。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更多是在替战友活着”。
孙景坤的日子过得清贫,可他依旧坚持吃苦在前、不改本色。在家乡担任村干部期间,他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实干担当、积极作为。为了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1984年,他组织村民成立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
几十年来,孙景坤严格按规定数额报销药费,从没向组织提过特殊要求。“我最怀念牺牲在战场的战友”“我的战友就牺牲在我跟前,和战友相比,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孙景坤说。
感动中国孙景坤先进事迹篇2
1948年,24岁的孙景坤告别新婚妻子,毅然参军,一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征战中落下20多处伤疤。
孙景坤选择了深藏功名,返回家乡务农。
曾经和孙景坤一起生产劳动、如今86岁的老党员刘振发说:“只知道孙队长当过兵,去过朝鲜,带领山城村第一生产队过上好日子,但也是刚听说他立过一等功、当过大英雄。”
“只有在睡不着觉的时候,父亲才偶尔会和我谈起抗美援朝的往事。”大女儿孙美丽说。一个夜晚,孙景坤给孙美丽讲:晚秋初冬,孙景坤所在排进入一片高粱地,子弹炮弹如同刮风下雨一般打来,一个排的战士除了孙景坤外全部牺牲。“每当谈起这些,父亲总是眼含热泪。”
虽已96岁高龄,老人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共获得了8枚军功章。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平移重建征集资料,孙景坤默不作声地将立功证书、立功喜报和部分珍贵老照片捐出来。纪念上甘岭战役60周年时,相关部门邀请他去北京参加活动,需要穿军装拍照,他才从箱子底下找出军功章挂在胸前。
感动中国孙景坤先进事迹篇3
1955年,孙景坤复员。丹东市安排他到工厂当车间主任,但他却申请回故乡山城村,并担任第一生产队的队长。
山城村处于鸭绿江支流大沙河转弯处,是防洪能力最薄弱的地方,修堤筑坝迫在眉睫。当时,没有机械化设备,独轮车都罕见,孙景坤就带头用筐挑、用肩扛,运送土石。
经过几年的努力,大坝越建越高,越建越厚实,两岸土地得以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有了保障。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大沙河堤坝不断完善,原有的泥坝被石坝替代,但大坝的基础依然是孙景坤带领一队社员打下的。如今,大沙河河坝两岸,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他深爱家乡每一寸土地,那时候没有吃不了的苦!”刘振发曾是第二生产队队长,“村里种植蔬菜,要挑粪施肥,一个担子挑两个木桶,装满了有100多斤,还要走8公里的盘山土路,孙景坤每天都带头干。”
回乡务农数十载,孙景坤吃苦在前、不求享受。“躺着享受,对得起牺牲的战友吗?”
感动中国孙景坤先进事迹篇4
他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多次立功受奖;1950年,他赴朝作战,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先后荣立一、三等功,回国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5年他复员回乡,深藏功名服务百姓,甘于清贫。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他就是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老复员军人孙景坤——
8月15日,在丹东光荣院里,96岁的孙景坤正在与护理员聊天,“好,这里真好,感谢党和政府安排这么好的居住环境和细致周到的护理,我知足了。”老人的精神状态不错。此前,他与大女儿女婿一同居住。8月12日,孙景坤作为特护养员被送到这里,享受24小时护理服务。
老人居住的特护区房间有20多平方米,空调、电视、卫生间等设施齐全,在他睡觉的电动护理床的床尾立着一个输液架,上面挂着老人的军装,一枚枚奖章、纪念章熠熠生辉。这是陪伴老人几十年的心爱之物。
“老人对这些军功章很珍视,不管走到哪儿都要带在身边。所以我们在老人床边的右侧钉上了吊钩,军装和奖章就放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院医疗康复科科长孙红霞说,老人晚上的觉少,睡不多久就醒了,护理员几次看见老人用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奖章。第二天早上,他们发现吊钩坏了,便将军装挂到了输液架上,让老人一抬眼就能看见。
舍生忘死 勇立战功
走进金山镇山城村,拐过一条狭窄偏僻的小巷,踩着坑洼不平的土路,会看到一个不起眼的平房,这便是孙景坤大女儿孙美丽的家,孙景坤此前就居住在这里。走进屋内,墙上贴满了老人的照片和有关资料,无声地诉说着他清贫朴素的生活和辉煌的过去。
走近细看,有摄影家为他拍摄的胸前戴满军功章的照片,有记录他在上甘岭战役的文字资料,也有孙景坤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代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一桩桩、一件件,让人仿佛走进了那个硝烟弥漫、激情如火的岁月。
孙景坤的故事,要从72年前的1948年说起。那年1月,24岁的孙景坤怀着对共产党的无比热爱,告别新婚才5天的妻子,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40军119师357团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在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分别荣立二等功。战斗中,他多次负伤,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孙景坤是机枪手,是敌人火力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像刮风一样扑向他,他身上的伤疤就是最好的见证。
1949年,孙景坤因为在部队表现出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刚从海南岛战场撤回来的孙景坤随部队集结安东(今丹东)待命。部队驻地离他家不到五里地,步行也就20分钟,已经两年没见亲人的孙景坤却只是默默地望着家的方向。抗美援朝初期,孙景坤与敌人激战受伤后被送回国内治疗。养伤期间,排长催他回家看看父母,他默不作声,排长又说,怎么也得让媳妇看见你还是个大活人呢,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随后,孙景坤不顾腿伤没好利索,再次过江奔赴前线。
当年打了多少仗,孙景坤已经记不清了。不过,有一场战役,却永远烙刻在他的心底,那就是惨烈的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孙景坤所在部队坚守在上甘岭161高地,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部队伤亡惨重,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着8箱手榴弹、2箱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在击退敌人疯狂反扑中,孙景坤击毙21名敌人,和最后剩下的3名战友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
孙景坤的外孙子毕元发对姥爷关于这场战役的讲述至今印象深刻,“战斗异常激烈,‘守着是死,不如拼命搏一把。’依靠多年的作战经验,姥爷知道敌人炮火最猛烈的地方,往往是敌人进攻的突破口。很快,他就发现了一处盲区,敌人的火力打不到那里,他主动请战,跟战友借着坑道掩护奋力狙击,最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毕元发说,事后战友们在炮弹掀起的泥土石块和牺牲的战士身边,找到了昏迷的姥爷,他的腿部等多处受伤,耳朵也被震得几天都听不见声音。
在抗美援朝中,孙景坤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1953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受到金日成将军的接见。同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了亲切接见。
感动中国孙景坤先进事迹篇5
辽宁省丹东凤城市,凤凰山脚下的丹东光荣院里,有一间20多平的特护区房间,设施齐全布置简约。上午十点,阳光柔和地洒进屋中。孙景坤老人正躺在床上休息,陪伴他的,是尽心侍奉的子女,和墙上一件挂满奖章的旧军装。“父亲每次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找军装。”老人的大女儿孙美丽说。
8月12日,孙景坤作为特护养员来到这里,光荣院为他提供24小时的护理服务。在此之前,他与大女儿一家住在一起。年过耄耋,他的脸上写满了风霜,岁月仍在不断侵蚀他的健康,却始终无法夺走他眼中的神采。听闻来人是部队的记者,老人坐在床上,敬了一个军礼。
这只右手,72年前第一次举起敬礼。对孙景坤老人来说,这是一个动作,更是一份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庄严承诺,完成这个动作,只要一秒钟,践行这个承诺,却要用一生的时间……
1948年,解放战争已转入战略进攻阶段,硝烟弥漫在东北大地。24岁的孙景坤告别了刚刚新婚5天的妻子,毅然参军,随40军119师357团南征北战,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孙景坤从北打到南,又从南打回北,7年间,总行程上万里。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中,荣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荣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这些荣誉和一身的伤疤,映射出他战时的英勇与无畏,但对于战场上的功绩,他很少提起。大女儿孙美丽说:“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面前倒下,他不愿回忆起那些经历,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孙美丽还清晰地记得:父亲年轻时从不看战争题材的电影,他说真正的战场远比电影要残酷得多……
如今,老人已经无法完整清晰地告诉我们真正的战场究竟是什么样子,但翻看老人的立功证书和战史,我们得以窥得老英雄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的身姿。
1952年10月26日黄昏,孙景坤所在的357团在炮火支援下,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占领了161高地。
27日,不甘失败的敌军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向161高地猛攻,官兵连续打垮敌人多次反扑,自身伤亡很大。中午时分,孙景坤刚刚带队从战场上抢运下来8个伤员,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吃东西,正打算休息一下时,前方却传来161高地上人员损失惨重、弹药告急的消息。“孙景坤带队在20分钟内送8箱手榴弹和2箱转盘枪子弹到高地上去!”营长下了这样的命令。
饥饿和疲惫,孙景坤已经顾不上了。一箱子弹药重达90斤,所有的道路和交通沟都已被封锁得毫无空隙,战士们的脚步都有些踉跄,这几乎是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孙景坤拍板了没有办法的办法——从山岗上冲过去。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进攻,孙景坤带队通过了封锁区,到达高地上后,他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和战友们一起,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完成了坚守的任务。也正是因为这一战,孙景坤荣立一等功。
感动中国孙景坤先进事迹篇6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徐振明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孙景坤是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农民,现年96岁。他先后经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在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英勇顽强,出生入死、屡立战功,负伤回国后又坚持重返战场,用热血青春诠释了革命战士的赤胆忠心,曾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多次,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等荣誉称号,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和平年代,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用执着坚守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徐振明是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现年95岁。他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转战大江南北,经历战斗无数,留下累累弹伤,从“娃娃八路”成长为“战斗英雄”,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保家卫国舍生忘死、英勇战斗,曾荣立多次战功。他退伍不褪色,转业到杨靖宇烈士陵园工作,父子两代默默付出,守护英雄陵墓60余年,身体力行保护革命遗迹、讲述英雄故事,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教育了无数青少年,感动了广大社会群众,2017年被评为“中国好人”。
孙景坤、徐振明同志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孙景坤、徐振明同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的杰出代表,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革命战争年代,他们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为保家卫国、维护和平立下不朽功勋;和平建设时期,他们不改初心本色,坚守革命理想,保持优良作风,在平凡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革命战士英勇顽强、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忠诚品格,退役军人永葆本色、接续奋斗的优良传统。大家纷纷表示,要尊崇英雄,关爱楷模,学习抗美援朝老英雄的崇高精神风范,积极投身伟大实践,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孙景坤、徐振明“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孙景坤、徐振明同志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分别为孙景坤亲属代表、徐振明同志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牌和证书。辽宁省、吉林省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退役军人代表、青年学生代表等,在本地云发布现场参加发布仪式。
感动中国孙景坤先进事迹篇7
硝烟散去,孙景坤将奋斗的“战场”转至亟待脱贫的家乡。1955年,孙景坤复员,他主动放弃城市工作的机会,将各种功绩证明悄悄收藏起来,决定回乡务农。再次成为农民的孙景坤感慨地说:“当过兵的我与之前不同了,从火线入党那天起,我更坚定了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事业中去。”
怀揣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景,孙景坤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一干就是几十年。
回乡后的第3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很快,踏实肯干的孙景坤当上了山城村生产队队长。“别小看这个职务,这需要极好的口碑和信任。”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告诉记者,那会儿,村民们并不知道他曾立下赫赫战功,可大家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孙景坤没有辜负村民们的期待,他带领乡亲走合作化道路,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和乡村建设,用几年的时间栽下大量的松树和板栗树,改变了家乡的面貌。
山城村有一条河,常年洪水泛滥、侵蚀土地。从战场上走来的孙景坤没有一丝退缩,他带领乡亲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100多亩耕地,建起了简易大坝。山城村妇女主任刘玉慧回忆,虽说是简易坝,但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农田,保住了集体财产。
后来,村里有人问他:“老孙,你本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福,为啥还这么拼命干?”孙景坤却说:“为民干事,一刻也不能等。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把自己交给祖国和人民了。”1971年,他还把19岁的大儿子送去参军。
感动中国孙景坤先进事迹篇8
“孙景坤同志在朝鲜守备战斗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这不仅是个人的光荣,全军的光荣,也是人民的光荣,祖国的光荣……”在已通体泛黄的“报功书”上,几句铿锵有力的褒扬之词,开启了那一段尘封的历史——
1948年,孙景坤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多次立功受奖;1950年,他赴朝作战,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先后荣立一、三等功,回国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5年他复员回乡,深藏功名服务百姓,甘于清贫、坚守初心。
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的老复员军人孙景坤,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
感动中国孙景坤先进事迹篇9
“孙景坤同志在朝鲜守备战斗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这不仅是个人的光荣,全军的光荣,也是人民的光荣,祖国的光荣……”在已通体泛黄的“报功书”上,几句铿锵有力的褒扬之词,开启了那一段尘封的历史——
1948年,孙景坤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多次立功受奖;1950年,他赴朝作战,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先后荣立一、三等功,回国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5年他复员回乡,深藏功名服务百姓,甘于清贫、坚守初心。
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的老复员军人孙景坤,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
感动中国孙景坤先进事迹篇10
1955年,孙景坤复员。丹东市安排他到工厂当车间主任,但他却申请回故乡山城村,并担任第一生产队的队长。
山城村处于鸭绿江支流大沙河转弯处,是防洪能力最薄弱的地方,修堤筑坝迫在眉睫。当时,没有机械化设备,独轮车都罕见,孙景坤就带头用筐挑、用肩扛,运送土石。
经过几年的努力,大坝越建越高,越建越厚实,两岸土地得以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有了保障。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大沙河堤坝不断完善,原有的泥坝被石坝替代,但大坝的基础依然是孙景坤带领一队社员打下的。如今,大沙河河坝两岸,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他深爱家乡每一寸土地,那时候没有吃不了的苦!”刘振发曾是第二生产队队长,“村里种植蔬菜,要挑粪施肥,一个担子挑两个木桶,装满了有100多斤,还要走8公里的盘山土路,孙景坤每天都带头干。”
回乡务农数十载,孙景坤吃苦在前、不求享受。“躺着享受,对得起牺牲的战友吗?”
感动中国孙景坤先进事迹篇11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徐振明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孙景坤是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农民,现年96岁。他先后经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在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英勇顽强,出生入死、屡立战功,负伤回国后又坚持重返战场,用热血青春诠释了革命战士的赤胆忠心,曾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多次,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等荣誉称号,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和平年代,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用执着坚守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徐振明是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现年95岁。他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转战大江南北,经历战斗无数,留下累累弹伤,从“娃娃八路”成长为“战斗英雄”,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保家卫国舍生忘死、英勇战斗,曾荣立多次战功。他退伍不褪色,转业到杨靖宇烈士陵园工作,父子两代默默付出,守护英雄陵墓60余年,身体力行保护革命遗迹、讲述英雄故事,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教育了无数青少年,感动了广大社会群众,2017年被评为“中国好人”。
孙景坤、徐振明同志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孙景坤、徐振明同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的杰出代表,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革命战争年代,他们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为保家卫国、维护和平立下不朽功勋;和平建设时期,他们不改初心本色,坚守革命理想,保持优良作风,在平凡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革命战士英勇顽强、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忠诚品格,退役军人永葆本色、接续奋斗的优良传统。大家纷纷表示,要尊崇英雄,关爱楷模,学习抗美援朝老英雄的崇高精神风范,积极投身伟大实践,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孙景坤、徐振明“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孙景坤、徐振明同志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分别为孙景坤亲属代表、徐振明同志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牌和证书。辽宁省、吉林省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退役军人代表、青年学生代表等,在本地云发布现场参加发布仪式。
推荐访问:先进事迹 感动中国 孙景坤 孙景坤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时代楷模孙景坤事迹